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
邓晓芒 著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年9月第1版
ISBN7-222-01971-5/B*94
 
 
目录
镜子的故事(代前言)
 
上篇:人格之镜
第一章  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第二章  赤诚与虔诚:唐三藏与早期基督徒的比较
第三章  情与爱:贾宝玉与唐璜的比较
 
下篇:人生之镜
第四章  命运与罪感:《封神演义》与《麦克白》的比较
第五章  卑贱意识与高责意识:《水浒传》与《失乐园》的比较
第六章  辩白与追求:屈原与浮士德的比较
 
结束语
 
镜子的故事(代前言)
相传在唐朝,有一位佛门大法师弘忍,他手下有两位聪明过人的弟子,一位叫神秀,一位叫慧能。一日,师父命两位弟子各写一偈,以表明他们学法的心得。神秀提笔写道: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这时,平常看上去有些笨头笨脑、连大字也不识一个的慧能,居然出口成颂,口占一偈,让人写出来是: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
何处有尘埃。
 
师父见偈,大为欣赏。当夜三更把慧能悄悄叫到卧室,传法与他、并密授衣钵。后來,慧能終下成为佛教禅宗(南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追谥为「大鉴(镜)禅师」。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人心作为镜子的说法在老子那里就已经有了。老子主张最高的思想境界是「涤除玄鉴(览)」,即是把人心打扫干净,像一面清彻幽深的镜子,才能反映出自然的本来面目。但进一步讨论「人之镜」的问题,恐怕还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才盛行起来的。佛教带来了西方人(印度人、波斯人、希伯来人等)有关光明与黑暗本原对立的思想,带来了对火与「光明」的崇拜和「灯」的象征(青灯古佛),这与中国古人最早认为「气」,「精气」或「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宇宙感。气是不可能由镜子来反映的,只有火及其光明才能反映在镜中,镜的作用也仅在于反射光。
不过,镜子的比喻在卬度人那里,最早却并不是用来比喻人心的。它不是说,外界的光明反映在人心这面镜子中,正相反,在印度人看来,人心本身还需要在外部的镜子中映现出来,因为人心不是接受器和反射器,而正是光源,印度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奥义书》中说:
 
当一个人醒着的时候,正像从烈火中,火星迸向四面八方。
 
又说,天神因陀罗和妖魔维罗吉纳请教「生主」关于「自我」的知识,生主请他们在一盆水里看自己的影象。尽管因陀罗并不满足于这种形象的教导,而试图直接看见自己无形的灵魂,但也说明了,印度人很早就认为对自我的意识只有从某种对象那里才能反射得来。
看来,中国人更多地把镜子用来比喻人心而不是外界对象,这与中国自身固有的传统有关,在这里,镜子的作用不是用来认识自我,而是用来反映世界,「玄览」万物、呈现宇宙本体或「真如」的,即是说,镜子(人心)本身是看不见的,在镜子里看见的都是外界事物;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因为镜子本身并不反映在镜子中,所以神秀还以为「明镜」有一个「台子」,慧能却反驳他:哪有什么台子!「心」不过是一面本身清净空虚的明镜,它反映的是无所不包的「佛性」乃至它本身就是「佛性」,神秀还想要认识自我、规定自我、保持自我,慧能却一口否定:根本没有什么自我!
佛教华严宗认为,人心「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显镜之明净。」镜中呈现的现象(法)不论是干净的还是肮脏的,镜子本身却不介入,它是彻底干净的,因此,「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釆,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象」为说明此义,高僧法藏「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人无尽之义。」
这的确是一光辉灿烂之境界!试想镜中有镜,像中有像,一炬既燃,佛光如海,一人涉入,平添万法,怎不令人于目眩神迷之际,顿觉寂然而澄明呢?
然而,如果说人心是一面镜子,那么即使将它放入别的镜子之间,它所反映的也不可能是别的镜子本身的形象,更不可能是自己本身的形象,而只能是在这些镜子中辗转相映的那个宇宙本体(佛性)的形象。所以这是一个「无心」(「无心而朗十方」)、「无我」的境界,是一个取消自我意识、使自己融入宇宙意识的「物我两忘」的无意识境界。
可见,「镜子」作为一个颇富哲学深义的比喻,在中囯古人那里并没有西方人那种自我发现的意思,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含义。这就使得王阳明能够把孔孟之道和佛家学说合而为一,提出「我心」和「宇宙」这样一种同一关系:「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即「我心」并没有它自己的不同于宇宙(也不同于他人)的本体,因而不可能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人特有的对象来认识和对待。所以「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说的是:宇宙是我心中呈现的那个宇宙,我心是充满整个宇宙于其中的我心;至于「我心本身」是什么?回答是「没有我心」(「心无体」)。
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种要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而总是看见把人的内心当作平静的湖水,如同明镜,一切涟漪和波澜、一切欲求和冲动都不是「本心」,而是对本心的干扰和遮蔽,真正的本心则是虚静、「无事」、「空」,因此只有专心内向,守静抱一,屏息朗照,才能获得宇宙的真谛。这样一种「人之镜」不仅没有激发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反而成了使人放弃一切自我追求、退入无所欲求的永恒虚无之境的「宝鉴」。
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确是开通多了,我们不再对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顶礼膜拜,我们提倡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我们时不时地鼓吹一阵子「个人」和「个性」(如陈独秀、鲁迅、郭洙若等人),或「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连「人道主义」,「人性」,「人格」或「独立人格」这些题目,也热烈地讨论起来。但似乎还没有人指出,这一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时代思潮如果不涉及到「人之镜」的根本颠倒,它就终将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所谓根本的颠倒是指:不再仅仅 ............

书籍插图:
书籍《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