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治病大全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需配伍使用
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中药的炮制
中药煎煮方法
择时服中药
服用中药需忌口
不宜煎煮的中药
剂量大不等于药效好
第二章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板蓝根
鱼腥草
绿豆
白花蛇舌草
野菊花
穿心莲
熊胆
第三章 清热凉血药
赤芍
水牛角
玄参
生地黄
紫草
牡丹皮
第四章 祛风湿药
木瓜
桑枝
丝瓜络
五加皮
路路通
第五章 利水消肿药
茯苓
薏米
冬葵子
冬瓜皮
玉米须
葫芦
芥菜
第六章 泻下药
大黄
番泻叶
牵牛子
火麻仁
芦荟
巴豆
第七章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白果
枇杷叶
苏子
款冬花
银杏叶
百部
紫菀
第八章 化痰药
桔梗
贝母
海蛤壳
栝楼
海藻
胖大海
第九章 消食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鸡内金
鸡矢藤
莱菔子
第十章 活血化淤药
红花
川芎
郁金
益母草
王不留行
月季花
穿山甲
水蛭
第十一章 止血药
地榆
槐花
大蓟
白茅根
侧拍叶
羊蹄
第十二章 补血药
当归
何首乌
阿胶
熟地黄
龙眼肉
白芍
第十三章 补气药
黄芪
山药
白术
白扁豆
甘草
蜂蜜
大枣
野山参
西洋参
党参
第十四章 补阳药
鹿茸
冬虫夏草
淫羊藿
补骨脂
杜仲
肉苁蓉
益智仁
紫河车
蛤蚧
海狗肾
第十五章 补阴药
百合
麦冬
天冬
石斛
枸杞子
黑芝麻
鳖甲
桑椹
第十六章 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合欢皮
夜交藤
琥珀
第十七章 理气药
橘皮
香附
玫瑰花
佛手
檀香
薤白
枳实
荔枝核
中草药治病大全
李辉 主编
==================================
青苹果数据中心
Green Apple Date Center
(www.egreenapple.com)
第一章 概述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因为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最早系统记载中药知识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中国汉朝时期,收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收集中药达1829种。
近代,为了与西药作区别,把传统的用药称为中药。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而一般民间的草药,则泛指一些口耳相传的经验用药,不像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辨证论治,联合服用的。有时还需将中药以蜜炙、酒炙、烘焙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
中医学是我国宝贵的知识财富,是劳动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它非常重视阴阳调和、虚实平衡,讲究标本兼治。更为可贵的是,中医强调人们的健康应采取积极的养生方法,将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视预防、养生为通向健康的第一要素,因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国人常常吃中药来进补,例如四物汤炖鸡、山药煮粥、枸杞子入菜食用等,《神农本草经》记载,上述中药可以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药的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性味归经也就是药物的药性、药物的滋味、药物作用能达到的病位。
药性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之为“四气”、“四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药药性平和,作用和缓,温热寒凉不明显,所以称之为“平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不同的性质,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性、凉性药物能够减轻热证,如板蓝根、黄芩属于寒凉性药物,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温性、热性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属于温热性药物,对腹部冷痛、四肢冰凉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一般来说,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者凉性;能够温中散寒、补火助阳、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药味
药味是指中药的真实滋味。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一般来讲,涩归附于酸,淡归附于甘,所以中药的药味习称“五味”,也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辛味的药物一般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
如麻黄、桂枝属于辛味药物,能够解表散寒,治疗风寒感冒;红花、益母草属于辛味药物,能够活血,治疗痛经、跌打损伤等。
●甘——甘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补益、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调和药物。
如人参味甘,大补之药,是治疗气虚的首选药物;熟地黄味甘,能滋补精血,是治疗肾阴亏虚的主要药物;甘草味甘,能调和药物;麦芽糖味甘,能缓急止痛,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
●酸——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尿频遗尿、遗精滑精等。
如五味子味酸,能够涩精、敛汗,用于治疗遗精、多汗;五倍子味酸,能涩肠止泻,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乌梅味酸,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
●苦——苦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泻下、降逆止咳、泻火、燥湿等作用,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咳喘、火热病、湿热病、寒湿病。
如大黄味苦,能泻下通便,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苏子、杏仁味苦,能降泄肺气,用于治疗肺气上逆导致的咳喘;栀子、黄芩味苦,能清热泻火,用于心烦神躁、目赤、口苦、咽干等症;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用于治疗腹部胀满、憋闷、疼痛。
●咸——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用于痰咳、瘰疬、瘿瘤等病症。
如海藻、昆布味咸,能消痰软坚,用于治疗瘰疬;芒硝味咸,能泻下通便,用于治疗大便秘结。
归经
中药归经表示的是药物作用能达到的部位。归有归属之意,经是人体经络的概称。一种药物一般对一个或几个部位起作用,也就是一种药物有一个或几个归经。中医归经理论是基于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而形成的,与西医学中的各器官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医的“心”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脏”,“肝”不等同于西医的“肝脏”。
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症状时,如昏迷、健忘、痴呆、癫狂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归心经的药物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如麝香归心经,能开窍醒神,用于治疗神志昏迷;朱砂归心经,能镇惊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心慌。
另外,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草药治病大全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