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9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道教史(增订本)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作者:任继愈 主编
设计:姚成号
ISBN:978-7-5004-3009-4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字数:778千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执笔人
执笔人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卡 任继愈 牟钟鉴 羊化荣
  吴受琚 金正耀 马西沙 马晓宏
  陈 兵 韩秉方

任继愈
中国三大宗教(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学术界对儒教经典研究得较多,对佛教经典研究得较少,对道教经典研究得就更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甚多,由来已久。按照封建正统观点,认为只有儒家的经史子集才有资格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佛教、道教典籍属于旁支,文化价值不大。这是长期流行的一种偏见。清朝编纂《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文化丛书结集。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存目的有6793种,93551卷。两项共计一万余种。其中所收佛教典籍,属于《子部·释家类》,共13部312卷。所收道教典籍,归于《子部·道家类》,共收44部,430卷。佛、道两家的典籍共计不到一千卷。
封建儒家学者们总认为佛道两教的典籍价值不大。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佛道两教与儒家传统文化同样重要,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佛教、道教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当不在儒家经史四部之下。三教交互融摄,构成唐宋以来中国近一千多年来的文化总体。不研究中国佛教就无从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这一点已逐渐被学术界人士所承认;对道教研究的重要性,似乎没有像对佛教那样重视。事实表明,道教典籍中可供发掘的东西非常丰富,其重要性绝不下于佛教,甚至更重要。
道教生长在中国本土,约与佛教同时活跃在舞台上。但道教的命运不济,错过了大发展的机会,让佛教占先了一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两千年来,一直没有能超过佛教。唐朝时道教可谓极盛,它得到皇帝的支持,受到特殊的恩宠,道教的信徒人数和天下道观的数量也只有佛教的二十分之一。
汉末、魏晋,天下大乱,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投靠宗教。那时中央政权对全国失去控制,正是宗教发展的良好时机。由于黄巾起义打过道教的旗帜,黄巾被打败,道教也受牵连,统治阶级对道教存有戒心,有很长时期对道教不敢信任。这时佛教接受了中国封建宗法思想,乘机宣传其三世因果报应轮回之说,扩大了地盘,在帝王、贵族支持下,招纳了大量的信徒。
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经过寇谦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经过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取得上层统治者的支持,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中间已比佛教的发展落后了若干年,错过了大发展的时机。在道教典籍的搜集、整理方面,道教丛书的集结工作也比佛教落后了一步。道教有很多做法是从佛教那里学来的。佛教最早把自己的全集称为“一切经”,道教编集道教的全集也称“一切经”。由于“一切经”这个名称被佛教占用在先,后出现的道教的“一切经”则称为“一切道经”,以区别佛教的“一切经”。唐玄宗时,曾令编纂《一切道经音义》,也就是当时的《道教大辞典》。唐武后时已出现过“道藏”一词,但未能通行,“道藏”一词正式确立,是在宋代佛教“大藏经”以后的事。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要靠民众,为了更大的发展则须依靠上层政权的支持。东晋时期,佛教最有名的推动者道安也懂得“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道教的发展、宣传也遵循这一个原则,既注意拉拢上层,也注意普及于下层。有上层的支持,经济来源有保证,为寺院经济创造条件;有下层群众的广泛信奉,才能壮大宗教的声势,才可以更加促进上层的重视。只有上层而下层信徒不足,则缺少存在的基础,难以发展;有下层群众而没有上层的支持,也不能长久。
[1]

佛教、道教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历久不衰,除了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与道教、佛教的主观努力也有极大的关系。他们宣传宗教,既要结交上层权贵,又要吸引下层群众,针对不同信徒的需要,推行其宗教宣传内容。
道教开始拥有群众是从下层开始的,如东汉的黄巾(内地道教)、张鲁(巴蜀的道教)多以下层群众为对象。中国农村长期愚昧落后,缺医少药,
[2]

以符水治病,驱妖捉鬼,祈福禳罪,与民间巫术、占卜、星相、图谶等迷信相结合,道教活动得以广泛蔓延,道教典籍中也保存了这一部分内容。
道教为了取得上层统治阶层的信赖和支持,也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地主阶级自南北朝以来,形成世袭的特权阶层,他们生活优裕,总希望长期活下去,即使不能永生,也想长寿。道教为了迎合他们的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的需求,向他们推销养生、服食、炼丹、房中等宗教内容。道教外丹教法在南北朝隋唐盛行不衰,即得力于上层贵族特权阶层的信奉和支持。炼丹要耗资财、费人力,穷人不敢问津,中产人家也办不到,只有特权阶层大贵族对此有兴趣。
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样,着重宣传神的启示,自称他们的典籍,为神仙颁赐,他们制造文书,以宣达神意,因而道教中颇多书法家。最有名的王羲之手写《黄庭经》与道士换鹅的故事流传甚广,王羲之是世代信奉天师道的道教徒。
道教宣传的重点和宣传内容都保留在道教的典籍里,从今天保存下来的《道藏》可以窥见道教发展变迁的各个侧面。从汉末到明清,社会思潮不断变化,与社会思潮相适应,佛、道、儒也在变化,三教之间又有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关系,这种互相融通、渗透的关系也表现在道教的典籍里。
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段落(或称为发展时期)。
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当时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的后裔,政治上予以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后来徽宗继续崇奉道教,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遮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叶,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曾受到皇帝宠遇。皇帝纵容道士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元朝初年道教也曾受到皇帝的重视(如丘处机),但元朝统治者不专重某一种宗教,对基督教、伊斯兰教、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也都重用。
[3]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道教史》 - 插图1
书籍《中国道教史》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道教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