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匈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代前言 把匈奴的还给匈奴
第一章 关于夏桀和妺喜的猜想
第二章 鸣条之战
第三章 北部边疆的隐秘历程
第四章 苍狼之舞
第五章 雄主名将
第六章 秦匈之战
第七章 蒙恬的另一种传奇
第八章 大月氏
第九章 头曼单于
第十章 乘虚而入
第十一章 天之骄子
第十二章 闪电战
第十三章 一统高原
第十四章 白登之围
第十五章 汉匈和亲
第十六章 大迁徙
第十七章 马邑之谋
第十八章 张骞的匈奴生活
第十九章 帝国反击战
第二十章 将军百战身名裂
第二十一章 西域之争
第二十二章 西行者
第二十三章 将军李陵
第二十四章 胡天悲歌
第二十五章 匈奴内乱
第二十六章 命运绝响
第二十七章 百年消耗
第二十八章 苍狼挽歌
附录
1.匈奴大事记
2.匈奴单于世系
3.参考书目
代前言
把匈奴的还给匈奴
第一次看到匈奴——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正面肯定汉武帝,把匈奴视作侵略西汉疆土和极其残暴的蛮族。这种说法或者说印象至今仍旧在流传。就像欧洲人一贯把匈奴作为丑陋、残暴、文明摧毁者和极端暴力主义者一样——他们对匈奴的认知完全因于某种蜻蜓点水式的普及性教育和通史泛读。而这些教材和通史中关于匈奴的信息,大抵来自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等。因为“毋文书”,也因为在公元
4
世纪中叶之后的完全消失,使得匈奴历史充满了道听途说和无证据的猜测。匈奴的历史实际上是他者对这一民族传说式的记叙乃至隔山听戏一般的捕风捉影。
这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剧。文字不仅是文明的表现,也是民族历史和文化、思想最重要的流传介质。匈奴的最终消失,或者说融入其他民族——至今很多仍然视匈奴为(华夏)异族的人,在熟读经书时,恰恰忽略或者为了某种需要巧妙“躲开”了司马迁《匈奴列传》起初一句话:“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也就是说,匈奴也是华夏民族中的一支,是以大禹子孙,第一个家天下——夏朝末代之王姒履癸之子淳维(一作獯鬻)直系后代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大部落联盟。很多图书及影视作品将匈奴作为异族宣传和对待,这不仅是对已经不能亲口辩驳的匈奴数百万亡灵的不敬,也是对华夏大地先民的一种无意识否定。
不幸的是,我也是其中之一,至少在十年前是那样的,也以为自己容身之地额济纳旗曾经是乌孙、大月氏和匈奴的领地,他们都是游牧于此的华夏民族的敌人。后来细读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蓦然对匈奴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兴趣。尤其是冒顿鸣镝弑父及白登山围困刘邦三十万大军、以闪电之势摧毁东胡、将原先游牧在今甘肃张掖一带的大月氏驱逐到中亚一带等非凡作为,让人从内心觉得了一种辽阔的力量。我想,蒙古高原上第一支生命力量和游牧汗国,何以能够在人类历史黎明时期制造出如此恢弘壮烈的英雄大戏呢?
特别是冒顿,他的心机和强力,智谋和战略,简直就是成吉思汗的前世影像。我还想到,在蒙昧如初的蒙古高原,那些身穿麻衣、脚蹬皮靴、腰悬弯刀、背挎弓箭的人,到处都是骑马奔跑的身影,就连孩子们,也都骑羊射箭,在肥厚的青草上滚打摔跤。还有传说中的胭脂花——匈奴妇女用这种花的“花黄”涂红嘴唇,染红指甲。这种天然的美,叫人心旷神怡且又无限向往——或许我只是羡慕他们那种自由率性的生活,而没有把残酷的生存竞争、血腥的杀戮及败亡时的悲惨境遇作为想象的主题,只是站在当下时代,由个人心性而产生的某种生命境界的幻象。
1997
年盛夏,我去了一次焉支山。盛夏时节,驱车从山丹县城出发,穿过油菜花盛开的村落,地势越来越高,田地越来越少,青草越来越多——到足够的高度,抬眼看到无数的青色山丘。我想到的第一个比喻是大家都会想到的“无际的乳房”,在起伏不定的焉支山上,星群一样错落,无论再大的风,只会摇荡,不会干瘪。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匈奴故地吗?那些青草和泥土下面,是不是埋藏了许多匈奴的骨殖?流水的山坳间,哪一位单于和王侯扎过营帐,哪一些人的阏氏(妻子)骑着个矮善跑的山丹马,带着数十到数百不等的奴隶,在山间采撷胭脂花,以及因为牛羊粪便而滋生的白蘑菇、黑木耳?成群散漫的牦牛和骏马比岩石还要持久,雪花一样的羊群把高山压低,把持续不断的大风变成充满草腥味儿的咩咩声。
我还想到,那些以家族为单位,以木车为家,逐水草而居的人,在公元前的草原和林地——尤其是在冒顿为匈奴汗王(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像天地一样广大的首领)的强盛时代,他们的生活一定很丰裕和快乐。吃半生不熟的牛羊鹿肉,喝泡着牲畜和猛兽粪便的清水;站在山包上唱古老的歌谣;甚至会在纵马驰骋的放牧途中,享受和达到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愉悦。在一座小镇,我跑上最高的山坡,看到更多的山坡,无际的草就像是大地荣枯不尽的绒毛,与一尘不染的天空相互映照。
坐在车上,竟然对匈奴产生了些许无端的热爱,甚至以为,作为华夏民族一支的匈奴原本不该消失——如果在今天能与他们相遇的话,再与《史记》中有关记叙联系起来,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民族史诗、历史典籍和各种民歌谣曲,有自己持久不变的风俗和文化,还有像郅支城(郅支骨都侯单于在恒逻河或楚河的草原上修建的木质结构都城)和统万城(腾格里沙漠附近)、赵信城(今杭爱山)那样的古迹,甚至还可以按家谱找到冒顿、军臣、老上及呼韩邪等单于与西汉公主的后代,当然还有勇敢的李陵和他匈奴妻子的传人……我还觉得:匈奴与中原诸侯及汉朝的军事斗争,纯属中国内政,而不是像西方史学家所说的“中国与匈奴的战争”。
2004
年
6
月,我又去了焉支山——这一次走得更多更深。我发现,祁连山绝对是游牧民族的家园和疆场:深山密林适合逃遁和藏匿,草原是练兵巡游的绝佳舞台,严酷的生存环境与神出鬼没的猛兽是锻炼游牧民族意志和巩固其民族狼性法则的天然训练场。难怪匈奴骑兵“去如闪电,收如飞鸟”,这么阔大的背景,怎么会演出慢吞吞的情景剧呢?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不远的一道山坳里,我有过一个夜晚的醉眠。清晨,雨水从帐篷顶上像银子一样滴在眉心,敲得骨头和灵魂一片清澈。早上,旭日初照,密密艾艾的没膝草尖上,飞舞的都是白蝴蝶。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仙境——在山上,所有的俗世凡念如风遥远,整个身心干净得似乎只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的匈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