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案例系列
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
Case Studies in Chinese Legal History
主 编 赵晓耕
撰稿人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晓莉 王平原 史永丽 刘 涛
何莉萍 赵晓耕 聂 鑫 崔 锐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赵晓耕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案例系列)
ISBN 7-301-10635-1
Ⅰ.中… Ⅱ.赵… Ⅲ.法制史-案例-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Ⅳ.D9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35885号
书 名: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
著作责任者:赵晓耕 主编
责 任 编 辑:明 辉 李燕芬
标 准 书 号:ISBN 7-301-10635-1/D·1477
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law@pup.pku.edu.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编辑部62752027
出版部62754962
印 刷 者:北京宏伟双华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730毫米×980毫米 16开本 20印张 361千字
2006年8月第1版 2006年8月第1次印刷
定 价:26.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导 论
一
案例作为法律规则在实践中应用的体现,对法律规则的内容和精神作出了最好的实际阐释与证明。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具体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几千年来古代中国传统法制的发展脉络。
夏商时期,中国古代法律形成,从“鲧治水不果案”中可以得知,夏商的法律体现了“刑起于兵”的特点,具有早熟性和刑罚性,并且以习惯法为其主要的法律形式。
西周时期,作为社会一般规范的“礼”与“刑”关系密切,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两者均为维护其时的社会秩序、调整其时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氓之婚姻案”就体现了周礼对法律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子产杀邓析案”、“商鞅被车裂案”反映了封建社会关系的逐步发展,推动了社会和法律的变革,特别是导致了法律公开、法律成文化与法典化趋势的加强。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社会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成为历代封建法制的滥觞,促进了相关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变革与进步,为中华法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秦代,法家的重刑主义思想成为主导思想,法律制度得到统一与完善。秦代的一系列案例中所体现出的诸如“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的区别、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故意与过失犯罪的区别以及对于共同犯罪等定罪量刑情节和诉讼原则的规定,等等,对以后法律内容和法典结构的形成影响深远。
两汉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可以了解到,儒法结合的思想不断加深,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日益显现。汉代文帝时期的“淳于缇萦为父上书案”,使得统治者在德治思想影响下,对先秦以来传统的残人肢体的肉刑进行改革;而此后的“春秋决狱案”,更是体现了儒家经典思想对汉代法律的直接影响。其中的“论心定罪”等原则的运用,使我们得以从具体的案例中,真实形象地认识到汉律儒家化的历史过程。
到魏晋时期,“许允职事犯罪案”、“费羊皮卖女葬母案”等案例,则进一步表明其时的法律变化,继两汉的法律儒家化之后,进入了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历史进程,从而使得隋唐以后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礼法结合”这一传统固有法律的根本特质最终形成。
唐宋时期,成文法高度发达。同时,在司法实践中,通过一系列案例,又弥补着律文文本之不足。使得唐律及其时的唐代法律制度,堪称世界法律文明的典范。通过对“典主迁延入务案”、“赁人屋而自起造案”等案例的解读,可以得知:统治者一方面为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在社会主导价值层面上,主张视田宅为细故;而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则注重通过制定与运用日益完备的私人财产法律,来达成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和谐与安定,从而使社会平稳进步。这期间所形成的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着社会中与最广大民众密切相关的诸如继承、典卖、租赁等复杂的日常民事法律关系。
而明清时期,因距今未远,留存下来大量的司法判例案牍。从具体的案例中,可见其时地方官员,特别是中央刑部官员在对具体案件的审理中,守法循情的观念与习惯。这对法律史学界以往所持有的传统司法判决多不依法而用权任情的学术观点,不无纠偏刺谬之效。
进入中华民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继续着清末以来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在推翻帝制、共和革命的百日之中,引入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原则与法律制度。在其时的案例中,体现着革命思想和革命法律所追求的社会变革,以及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所维护的社会安定两者之间的妥协与平衡。近代以来,受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近代法观念在民国社会中、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大大加强。而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被刺案”所反映出的社会对司法独立价值的追求,对其时的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法制状况不无影响。当时社会上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客观上为司法独立、法律平等等近代法治精神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最终拥有了一套至少在文本上具有现代意义的法典和法律制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革命根据地所制定、推行的革命法制,则成为了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的直接渊源。这一时期的大量案例从法律实践的角度,给我们正确评价这两类性质不同的文本上的法律制度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察视角与基础。
二
案例体现了法律规则和法律精神在实践中的统一。通过对中国历代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得知其间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文本到社会,理解立法与司法二者间的差距。从而引发我们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