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共识型决策__开门_与_磨合_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王绍光,樊鹏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ISBN 978-7-300-17624-6
Ⅰ.①中… Ⅱ.①王…②樊… Ⅲ.①决策—研究—中国 Ⅳ.①D60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17841号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
“开门”与“磨合”
王绍光 樊 鹏 著
Zhongguoshi Gongshixing Juece
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中关村大街31号   邮政编码
 100080
电  话
 010-62511242(总编室) 010-62511398(质管部)
010-82501766(邮购部)  010-62514148(门市部)
010-62515195(发行公司) 010-62515275(盗版举报)
网  址
 http://www.crup.com.cn
http://www.ttrnet.com(人大教研网)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中印联印务有限公司
规  格
 160mm×235mm 16开本
版  次
 2013年6月第1版
印  张
 21插页2
印  次
 2013年6月第1次印刷
字  数
 288000
定  价
 39.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
内容提要
2006—2009年间,中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通过对医改政策形成过程的深度分析,本书试图探究中国中央政府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
医疗体制改革不仅属于重大公共政策,而且是世界性决策难题。从医疗服务的供给方看,它涉及医生、医院、医药及医疗设备的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还有医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看,它涉及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时下是否健康;从医疗服务的筹融资方面看,它涉及公共财政、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个人支付;从医疗服务的行政管理看,它涉及卫生部及其他很多中央部门(包括农业部和国防部),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从与医疗服务相关的价值观看,它涉及最敏感的意识形态争论,如自由与公正的关系、市场与国家的关系。要协调这么多的方方面面,谈何容易!医疗领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对称,要矫正这两类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最为麻烦的是,与医疗相关的政策同时属于几大政策类型。政策研究学者一般将政策划入四大类型:规管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以及建制性政策;他们进而认为,不同类型的政策决定了政治发展特点的不同。
(1)

而医疗政策同时属于这四大类型,它的规管、分配、再分配、建制性质都十分明显,所以说围绕医疗体制展开的政治是全方位的政治,是最难缠的政治,是让各国都伤透脑筋的政治。对于只具备有限理性,却要面对无数个变量的决策者而言,医疗体制改革将考验他们如何面对复杂局面、不确定性、价值和利益冲突以及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如何民主、科学、有效地解决一个又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难题。
中国用了近四年的时间,顺利出台了一部充分体现公益性、符合中国国情的医改改革方案,被广泛评价为一次巨大的成功。回顾这次医改政策形成的全过程,不仅在中国重大公共政策的历史上史无前例,即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不多见的。要解释这种成功,就不能把它视为偶然现象,而应把它看做中国决策模式的产物。问题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决策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很少;即使有,也是外国学者多年前完成的。他们对当年中国决策模式的概括未必准确;哪怕准确,对日新月异的当下中国也不可能适用了。本书的着眼点就是探究当今中国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
本书通过收集大量政府公报、文件、报告等公开资料,通过对参与新医改决策过程的官员、政策专家、有组织利益团体代表进行深度访谈,分析了政策形成的全过程。与以往相比,今天中国重大公共政策形成的参与方不再局限于党政领导人和各级官员,还包括智库、国际组织、利益集团以及一般人民大众。由于党政机构内部的决策者不再全面垄断政策形成,除了决策部门内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互动以外,政策形成过程还包括传统参与方与各种新加入的外部参与方之间的丰富互动。政策形成之门越开越大,中国政府的决策能力却没有被弱化。其中的奥妙到底是什么?本书以决策的参与结构为线索划分章节,对决策过程中各方面的沟通机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和梳理。
本书发现,政策形成参与结构和沟通机制的变化,对中国中央政府决策模式带来了巨大影响:由过去的“个人决策”、“集体决策”转向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更高的“公共决策”。我们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共识型”的重大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它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参与结构方面的“开门”;二是沟通机制方面的“磨合”。
“开门”相对于“关门”而言。开门决策首先意味着打通门里门外,不再由少数领导者关起门来决策。其次,开门决策意味着开启“进善之门”,允许、欢迎、鼓励利益相关群体登堂入室,在政策形成的各个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对国家重大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开门决策意味着决策者要放下身段,迈出户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展开调研。这是一种与政治参与相映成趣的逆向参与:决策者不是坐等他人上门参与,而是主动出门,体会民情、听取民意、吸收民智。用中国人熟悉的语言说,逆向参与就是群众路线。简而言之,“开门”的含义是:开放与双向参与。与单向参与相比,双向参与能更充分地发挥利益相关群体对决策的影响力,尤其是弱势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力。
“磨合”相对于“制衡”而言。在“开门”的条件下,在决策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都会有很多利益、偏好、想法、意见、资源不同的参与方。制衡机制强调个体本位,强调竞争,在决策过程中设置多个“否决点”(或多个拥有否决权的玩家),并最终诉诸票决、多数决。在这种机制下,不同参与方倾向于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为此而相互制衡、掣肘,想方设法否决其他参与方提出的方案。特殊利益集团在这种机制下如鱼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式共识型决策__开门_与_磨合_》 - 插图1
书籍《中国式共识型决策__开门_与_磨合_》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__开门_与_磨合_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