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作者:许嘉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ISBN:978-7-101-09185-4
作者介绍
许嘉璐,1937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淮安。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系主任、副校长等职。198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语言学组组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音韵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写在前面
这并不是一本对古代典章制度进行考证的著作;虽然其中时而也有些异于成说的一得之见,但主要的还是从古代诗文中把常见的事实加以概括,并力求通俗地介绍给读者。
在长期从事古代汉语和训诂学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阅读古书的障碍并不完全是由于古今语言的隔膜。有时,古书中的句法、词儿都懂得了,但对原文的理解却还隔着一层。其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青年对古人生活的情况缺乏了解。语言方面的生疏,还可以凭借着多读和查工具书帮助克服,而关于典章制度,则几乎没有专为今人而写的书可资参考。典章制度的范围很广,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职官、朝仪、婚嫁、丧葬、学校、科举等等,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都包括在其中。哪些是一般的读者(例如从事与古代文化有关的工作的同志、语文教师、喜欢读点古代诗文的人们)所常见、所急需,同时也容易理解的呢?我觉得是服饰、饮食、宫室和车马等方面。
编写时考虑到读者水平不一,在有的地方征引了一些前人的说法,而对所引诗文又随时略加注释。前者是为具有一定阅读古书能力的人着想:借此扩大点儿知识面,理解得深些;后者则系针对接触古书机会较少的人而设。一人难调百人口。我想,这样做或许能适应更多的读者的需要吧。
作者
再读《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记
朱小健
老师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要再版,出版社让我写几句话作点说明。这当然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再次学习老师著作的机会。
老师是语言学家,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末跟随老师学习以来,我却感到文化是老师研究语言的终极目的。“大革文化命”结束后,老师是最早提出要关注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其后的20多年里,老师始终坚持以汉语本体为出发点,以古今礼俗为观照系,以既往与当代的史实为依据,以现代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在这个领域中辛勤耕耘。一方面在教学中以此指导学生,使一些后学深受启发而专心钻研,写出了一批汉语汉字与文化的著作,如《礼俗辞典》、《汉字文化》等;另一方面,老师自己身体力行,在一系列论著中专门探讨了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问题。《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是其中较早写作的专论古人服饰、饮食、宫室、车马等生活的情况及相关文化现象的一种。
度人金针、深入浅出、系统周密是我再读此书的深切感受,这也许就是出版社希望我说明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基本特色吧。
一、度人金针
从语言观察文化,以文化印证语言,是近年来流行的方法。只要其凭借的语言现象是事实,其依据的文化现象是实际,这就是科学有用的方法。对近年有些人自命为语言文化学的开山者,老师总是宽容地说:罗常培先生早先就写过《语言与文化》嘛。对一些后学从汉字个别笔画中追索想象古代文化,老师常微笑着提问:文字负载的是不是语言呢?《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实际上体现了老师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二是文化主要凝聚于词汇。这既是老师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更是研究语言、研究文化的重要方法。而选取古代衣食住行为例阐释这两个认识,又体现了老师另一重要思想:语言学、训诂学是实用的学科,应用是其最重要的特性。这些思想和方法,在进入21世纪,举国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更具特殊意义。
老师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哲学文化三类。而语言是这三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全面地储存着这三类文化的整体信息。(见老师所著《语言与文化》,载《中国教育报》2000年10月17日7版。)古人的衣食住行,作为物质文化,是当时的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从古代文献语言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其面貌,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其前提固然是古人文风质朴,所记多为“信史”,更重要的是古代文献中的词汇积淀着人力不能随意更改的文化信息。词汇是文化意识的结晶。故《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所论,皆以古代文献语言中的词汇为依据。老师说这并不是一本考证著作,然其从衣冠器物形制到典章礼仪民俗,介绍所及,都有词义分析、皆具文献例证,实不乏精到的考证。其分析论证,固然有与字形关涉者,而要在以词汇为根本。这是值得简单地一味从汉字点画中分析文化的学者们深思的。
介绍古代衣食住行,本来只说明其形制质料作工即可,而老师则更阐明了其功用与其中蕴含的古人的观念意识。如介绍堂前有阶梯,左右各一,称西阶、东阶,于说明古人之“住”似已足够。而老师则又言及古人在室外尊左,因而尊者(宾客)走西阶,并举《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引信陵君就西阶而信陵君侧身辞让走东阶事证之(见第三编•堂室)。显然,这样的介绍,使今天的读者在明了堂阶形制的同时,更了解了这种形制体现的古人的观念意识,甚至会联想到今天餐桌上主陪(北)右手(西)为上座的习俗也许就是古人这种观念意识的遗痕,并且也进一步理解了《史记》原文的所以然。这种介绍的出发点,是读者在阅读古代文献文本时的需要。这样介绍堂阶,强调了名物诠释的实用性,从而使读者获得了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我在北师大讲授了十多年古代汉语和训诂学课,我从未将老师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列为参考书目,但几乎每届学生中都有人拿着这本书(有从图书馆借得者,亦有自行复印者)来与我讨论有关的一些问题。以读者为本,自然受读者欢迎。
从语言实际出发,发掘汉语词汇的文化积蕴,注重语言学的应用性,为读者解决常见、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最重要的治学方法。元好问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老师的著作不单教给了我们知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 插图1
书籍《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