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 卓新平
欧氏前言 欧大年
Preface
研究方法篇
为什么研究民间信仰?——兼论民间信仰的现代价值
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中国民间信仰的综合方法
在跨文化的诠释中确立典范——杨庆堃关于中国弥漫性宗教概念的意义
传统篇
传统社会北方农村民间信仰中的政府角色
中国北方乡村仪式的领袖和组织
祈雨的仪式
中国北方农村的信仰和价值
现代篇
中国北方乡村民间宗教的复兴及其策略
北方民间信仰中的肉身成道:从王二奶奶到香河老人
民间宗教在乡村的恢复:邯郸磁县羌村蔺相如庙田野研究
公益活动与中国乡村社会资源
后记
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
范丽珠 欧大年(Overymer)著
上海
序
卓新平
民间信仰是研究和解答中国人的“宗教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对理解宗教的普遍性、草根性、群众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学术界,仍有人对美国宗教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伊利亚德所言宗教乃一种“人类学常数”持怀疑态度,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很久后才有宗教出现,而且宗教也不是整个人类都普遍信仰的现象。对此争议,我们应该从人类文化及文明的形成、人类社会的构建及其凝聚力的视角来思考、评论。人类文化的出现是不是与宗教同步,是不是最初乃以宗教文化的形式来亮相?人类社会的形成基于什么观念来团结、凝聚、整合其社会成员,这种社会观念或社会向心性是否具有宗教性或宗教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客观、科学、求真的态度来研究。其实,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民间信仰现象,为我们探究并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和思路。
宗教的“建制性”和“弥散性”区分,也是中国人理解宗教多有分殊之处。当代中国学术界曾多以宗教的社会性、尤其是从宗教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来界定宗教,而对“弥散性”宗教的意义重视不够。只是因为讨论杨庆堃所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及其提出的“弥散性”(或译“弥漫性”、“分散性”)宗教概念,人们才真正蓦然回首,重新审视中国民间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形态和性质。所谓“弥散性”指宗教信仰形态中组织结构的缺失或不足。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琢磨和推敲,则会发现宗教中的“制度性”和“弥散性”并不截然分开,二者之间有着复杂关联和交织,其分类或形态的界定仅有相对的意义。从宗教学的理解来看,对宗教的定性关键在于人们的“宗教性”,而不是其外在的组织建构或制度形式。这种“宗教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施莱尔马赫所说的人们“绝对的依赖感”,以及奥托所描述的对“神圣”既向往、又畏惧的心境。虽然这些表述后来多为宗教心理学所采用并进而加以展开,却在实质上揭示出人的“宗教性”所表现的精神信仰意义及人之原初信仰状况。这应是我们打开宗教神秘之门、找到宗教玄奥真谛的钥匙。
触及宗教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宗教中人们信仰的神明究竟存不存在。此即所谓有神、无神之争。尽管各种系统神学有所谓神明存在的论证,宗教哲学中也会把神明观念及其信仰崇拜视为宗教的本质、本真或核心所在,而社会学层面的宗教理解却只看这类神明信仰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即并不强调从哲学层面推论神明的真伪,而只是注重从社会层面观察神明信仰所带来的功效。也就是说,这种信仰会带来人们面对人生、面对死亡时的态度及行为选择。人们常言中国传统中流行“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这种观点实质上并不追究神明是否真正存在,而是以此来形成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道德约束和价值取向。这里,恰如康德所论及的,“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有着内外呼应,并由此体现出宗教存在的需要及其意义所在。
宗教生活的一大独特功能,还体现在宗教所表现出的“关联”,这种关联反映在神人之间,个人与其社会之间,以及信仰团契或宗教内部的人际之间。正因为有这种“关联”的意义或功能,宗教才具有其社会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才会使神人之间、人与社会团体之间和人际之间达成结合、共构、和谐,使之有汇为整体或一体之效。宗教成为其社会共在的黏合剂。无论是宗教性,还是宗教社团,都不可能是个别、分散现象,它为复杂的关系连接,由此有其共识、共融和共构。在民间信仰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最原始、最朴实的社群精神连接及其带来的互动。
此外,宗教信仰既有“信”之理论活动,也有“仰”之实践活动。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由这两部分来构成。宗教作为对超人间力量象征的崇拜,自然会形成群体性的动态发展。其作为精神追求的依托,可以靠其“弥散性”来形成共同的信仰观念等灵性共识,提供对人、生命、宇宙等意义不同层面的理解及回答;而其作为社会管理的单位,则能够以其“制度性”来构建起信仰共同体等宗教社团,争取、并努力实现其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凝聚、发展等利益诉求。正因为如此,宗教才存在于理想与现实、未然与已然、超脱与卷入、传统与变革之间。对生死的超越、对社会的协调,这在民间信仰中就具有了哲学和社会学的淳朴蕴涵及民俗表达。
对于所有这些问题,范丽珠教授与欧大年教授在其合著的《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之中,都已经从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等视域展开了研讨,进行了阐述。这两位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专家既从宗教学理论的角度对民间信仰的意义、价值展开了思考,更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北方农村社会民间信仰的存在、功能进行了调研,以第一手材料来充实、确证其理论认知。这种非常扎实的研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注意重要资料的搜集,更强调正确方法的运用。这样,我们从这部著作中就可以体验到栩栩如生的民间信仰活动,获得一种动感的享受;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由此还会随着二位专家的思路对宗教信仰的许多基本或根本问题探颐索隐、洞幽烛微,催发自身静态的深思。
中国民间信仰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在当今创新社会认知及社会管理的环境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应该承认,我们对这些民间信仰的了解并不很透彻,不同理解之间的分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范丽珠教授和欧大年教授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将起到引导和启迪作用,其揭示出的基础民众的精神生活及社会结构,也使我们对当今民众的信仰发展能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人类精神现象中不确定性、模糊性、流变性、神秘性的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哲学探索中的一大趋势,这对于宗教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