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贞观政要
王炳文 王晶 评注
〔唐〕吴兢 撰
中华书局
目录
前言
君道第一
政体第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前言
一、关于作者
吴兢,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于高宗总章元年(668)左右,卒于玄宗天宝八载(749)。关于他的幼年生活我们不能详知,据《旧唐书》记载他年轻时即“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深得邻邑魏元忠和朱敬则的赞赏。但这也透露出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即吴兢没有获取过科举功名。长安(701—705)初年魏、朱两人相继为相,吴兢因史才出众得到荐举,进入中书省下设的史馆工作,参与编修本朝国史,并很快被授予右拾遗内供奉一职。右拾遗是中书省从八品上的低级职务,定额二人。内供奉属于编制以外人员,意思是在省内做事情,不过按照唐朝的规定,其资望、俸禄与编制内的正员官相同。对于吴兢这样没有功名、直接由举荐入仕的人来说,是很不错的待遇。
705年,桓彦范、敬晖等人联手禁军将领发动政变,将皇帝武则天赶下台,废周复唐,改元神龙,这一事件因而被称为“神龙革命”。吴兢在政变之后迁为右补阙,获得了中书省正式编制。他与韦承庆、崔融、刘知几等人共同修成《则天实录》,并因此被提拔为起居郎。这是门下省从六品的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起居活动,作为撰写实录的基本史料。大约在景龙元年(707)前后,吴兢
升任秘书省著作郎。次年,他的老上司、曾任中书舍人兼修国史的刘知几,因不满于当时的史馆体制而辞去修史工作,将之委任于吴兢。此后不久他被迁为水部郎中,这本是他由修史转向从政的一个机会,但恰在此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吴兢于是丁忧还乡。开元三年丧服期满后,他谢绝了朝廷的相关任命,上书希望完成此前的修史工作。此后他虽历任谏议大夫、卫尉少卿、太子左庶子等职,但始终兼任修文馆学士。
长年的修史工作以及政见不同,使得吴兢在朝中人际关系多有不睦,加以《贞观政要》的进呈似乎引发了反对派的不同意见,于是吴兢在开元十七年(729)被调任地方担任荆州司马,一度在江南诸州任职,并得到朝廷特许“以史稿自随”。后来调到北方任相州长史、邺郡太守等职,晚年回到京师担任恒王傅,仍希望承担修史工作,但彼时的吴兢已经老迈,行动不便,因此时任宰相李林甫拒绝了这一请求。天宝八载(749)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余。
从长安初年初入史馆算起,到开元十七年出任荆州司马为止,吴兢前后担任国史修撰工作将近三十年。如果加上此后外任期间以及晚年回京后的著述经历,则可以说吴兢一生几乎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史学工作。尽管著述宏富,但完整流传下来的仅《贞观政要》十卷。其史学专著见诸记载者包括《齐史》十卷、《梁史》十卷、《陈史》五卷、《周史》十卷、《隋史》二十卷、《唐书》一百卷、《唐春秋》三十卷、《唐书备阙记》十卷、《太宗勋使》一卷、《中宗实录》二十卷、《睿宗实录》五卷、《兵家正史》九卷、《唐名臣奏》十卷,此外尚有参编史著及其他著述若干种,可惜全部散佚。不过需要指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旧唐书》是五代人在唐代历朝实录及国史基础上纂修而成,其中高、武、中、睿四朝
历史,其实正是吴兢等当时史家著述的撷取和整理,甚至不排除大段的抄录。从这个角度来说,吴兢留给后世的史学财富远不止一部《贞观政要》。吴兢修史崇尚精简,为世所称,但晚年著史过于强调精炼,以致信息不全、歧义频出,史称“兢卒后,其子进所撰《唐史》八十余卷,事多纰缪,不逮于壮年”(《旧唐书•吴兢传》)。
二、写作背景
对贞观政局的高度认可和推崇,是《贞观政要》编撰的基本立场。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年号,时间为公元627—649年,共计二十三年。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子,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卒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享年五十二岁。他亲历隋末大乱,与父亲李渊共同起兵入关,并作为实际最高统帅平定了诸割据势力,与其说是高祖李渊的继承者,毋宁说是唐朝基业的创建者。唐太宗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政治上能够虚心纳谏,刑罚上务求宽俭公正,从而使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史称“贞观之治”。《旧唐书》编纂者认为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旧唐书·太宗纪》),是很公允的评价。在《贞观政要序》中,吴兢写道:“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至于垂代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宏阐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备加甄录,体制大略,咸发成规。于是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纲,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他将贞观政局盛赞为亘古未有,表现出高度的推崇
和追慕,希望通过对贞观朝政教典谟的编撰,为当朝和后世帝王树立典范,将这种政教之道弘扬光大。
武周时期严酷的政治气候,以及李唐复辟后政局的动荡,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直接动机。从垂拱元年(685)二月到神龙元年(705)正月,这段历史称为“武周时期”。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武则天先后以太后和皇帝的身份,居于唐、周两个政权的最高统治地位。为巩固统治,武则天极力镇压李唐皇室宗亲和关陇旧贵族,着力提拔寒族士人,推行酷吏政治,鼓励告密,政治氛围高度紧张,这给青年时期的吴兢留下深刻印象。武周晚期,已入而立之年的吴兢进入史馆,先后参与了高宗、武后两朝的实录编修,并得以亲睹太宗朝大量史料。历览本朝百年政治变迁,使得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贞观政要--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