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
作者:[美]宇文所安 著
译者:陈小亮
设计:姚成号
ISBN:978-7-5161-2766-7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字数:212千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目录
致谢
序
又一篇序
1 世界的征兆:中国抒情诗的意义
题外话:关于揭露相关宇宙论动机的反驳
言归正传:建议
又是题外话:关于自我戏剧化的反驳
尾声
2 透明:解读中国抒情诗
解读规则
诗语的充分与不充分:语言和诗境之间的关系
解读诗人
解读诗境
完整的意义:全诗
3 一个非创造的世界:宇宙的起源、概念和对偶句
形式
对句作为一个整体
关系的一个活跃原则
在诗歌结构中对偶的平衡
再思考
4 声音
题外话:关于翻译
一个注解
声音的陷阱:令自己惊奇
呻吟
隐藏
只是一首诗
5 吸取教训
思考一:陶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思考二:苏轼《十二月十四日,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思考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题外话:关于慵懒
6 传统的叛逆
意志之魔
对温柔敦厚的叛逆:正话反说
一个象征:掩盖叛逆骚动的宁静表面
7 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
一首谦逊的诗
南侍御以石相赠助成水声因以绝句谢之
阅读现场
日常的炼金术
想象的代言人的结论
8 孤独
屈原
四方之魔
黑暗中的沉默和孤独
后记
译后记
致谢
不像我早期文学史的著作,这本书不是坐下来研究一个既定的题目那种意义上“写出”的。它几乎用了十年的时间孕育成形,出于一个文学史家对文学史无力处理的正属于诗歌的那些方面的不满。虽然建立一些阅读的参考框架可能是必需的,但是系统的阐述可能会违背事实,可能将我们带入歧途,令我们遗忘作为诗歌阅读者充分的自由。
一部历经数年才得以付梓的作品欠下了太多沉默的债,在此不可能一一致谢。但它的成书无疑仍需要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借此将一点点和一段段聚拢在一起;美国学会理事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以提供从1980年1月到8月对中国文明的研究基金的形式保证了这一时间跨度,在此期间我在牛津工作。对杜德桥(Glen Dudbridge)——我在牛津的东道主,无论是他对我的实际帮助(我的牛津生活因此快乐和有收获),还是他对这些正在成形中的论文阅读和评论的热心,我都亏欠太多。
我要感谢我在耶鲁的同事傅汉思(Hans Frankel)和高辛勇(Karl Kao)对这些手稿的阅读和评论。还要特别感谢威斯康星大学的倪豪士(Bill Nienhauser)尖锐质疑的评论。华盛顿大学的王靖献(Wang Ching-hsien)的评论对我也特别有益,促使我在很多点上重新考虑。此外,威斯康星出版社的玛丽·玛兰尼斯(Mary Maraniss)也值得分享一份赞誉,感谢她果断地为我略带巴洛克风格的“散文花园”除去杂草。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菲丽丝(Phyllis),她总是乐于就一个动词或解读的精微处与我争论。
序
可见事物拥有最伟大力量之处本身却往往不可见。
——胡克《教会政体》
诗歌艺术存在几种维度,往往对那些“最伟大的力量”,我们一般的文学研究都不触及。当这种“最伟大的力量”进入诗歌,没有理由不产生影响或伺机运作。但当一种艺术被移置,或转移至另一种文明,或经过一个长时间跨度,或通过对连续性的中断,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出口为通常遗落在机智的沉默中的这种特殊的诗歌艺术维度说话。
本书是对公元4世纪至12世纪的中国诗歌艺术的介绍,它不是对诗歌易于说明的特征的介绍,而是对其不确定性的说明,以这种不确定性来安排本书章节。本书不允诺增加任何知识储备,也不打算驾驭现代批评潮流,如果您想了解这些,建议您到别处看看。这个介绍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反复的开始,我们所做的既古老又熟悉,有时甚至于浅易,但值得我们重新关注,因为它重要而且真实。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学熟稔又回到这一起点的读者,如果你们为它所诱惑,这本书正是献给你们。如果你们为它所诱惑,就为诱惑而诱惑,正如一个受诱惑的人一样。
这本书不肯定是什么,而只说可能或曾经可能是什么。这本书有条件情境的设定,并借用了必须保持条件情境的任一艺术的条件语气。诗歌不仅依存于注释和正统解释,它还依存于未言的假设、隐晦的暗示、未表的焦虑。因时间、语言、文明的变迁,诗歌被移置。艺术沉默的语境转而成为难以修复的巨大建筑。没有资料可以重现那些语境,它们建立在诗人和读者从不考虑提及,并从没必要提及的事实基础之上。而且在这些语境之外还存在其他事实,这些事实是一个人如何思考诗歌并通过诗歌思考的重要部分,但它们本身却没有途径得以反映。如果我们渴望成为这样一首诗的真正读者,而不仅仅是文字的考古学家,我们不仅必须要恢复或重现那些早期诗人和读者的沉默语境,而且我们必须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栖居其间。
意识世界随着给予其支撑的文化一起消亡而消亡。我们不可能复原并真的栖居于那些世界,我们也不可能成为早期的中国读者。这一障碍是绝对的,对它的忽视是个人的或文化的自满表现。对于这样一些诗歌,我们自身接受的诗歌教育不合适,它们在阅读中仅带来对伟大艺术的拙劣模仿。但是因为这些诗歌要求再次变得生机勃勃,我们就不能同样坦然地接受它们的不可进入。在不可逾越的障碍与纠缠不休的穿越命令之间,唯有一计可施——言之有据又不无思辨地演绎,通过推理和猜测,重现那些失落的世界。
这里没有任何冒险,亲爱的读者,我们并非在游戏人类生活或种族命运,它们仅仅是一些诗,它们只会积存你的误读和我。它们等待千年只为有人读与误读。它们有耐心并将逗留下一个千年。对于我们可能为寻求事实所施展的最狂野的想象,它们丝毫不受影响。当我们为这些诗歌进行推理建构,不要问:“这是真的吗?”而应当问:“当我读时,如果我把这当真,会发生什么?”有些建构可能会令你反感;有些可能会引起你兴趣;有些甚至似乎能回答诗歌在等待中所要求的。我们把它们展开、擦亮,抖掉它们身上长久的沉寂。
我们首先想知道一首公元8世纪或11世纪的中国诗歌对读者的要求是什么,然后我们再扮演这样的读者。简而言之,我们应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