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和——辩证论治的生命哲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中医之和——辨证论治的生命哲学
作 者:黄开泰
出版人:何林夏
前 言
中医学是一门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维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无论理论的概念内涵,还是理论的临床实践,都蕴含了“和”、“平”、“顺”、“应”、“适”的生命时空联系的动态特征,辨证论治关注的是以个体生命为实在的“和”的机制的恢复,以实现“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为最终目的。
中医从一开始,就把生命的人,放在自然时空大背景下,放在社会人文大环境中,通过万千现象的联系、运动,思考生命的生老病死,思考个体行为的健康长寿意义,没有将生命简单地物质化、形态化。
因为自然时空的变易性,社会状态的多样性,个体生命的复杂性,同样的器质性改变,具有不同的病机性质,反映了不同的生命机制。“治病求本”,就是在临床“观其脉证”,实事求是地在收集就诊病人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在“阴阳神气”的共同规律性中,“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求证个体可靠的证候病机性质,为“随证治之”提供依据。
任何静态的、固定的、缺乏时空联系的标本、影像,都属于辨证论治“观其脉证”范畴的内容,是通过医疗仪器获得的间接结果,可以反映生命疾病的阶段特点,但不是辨证求机“知犯何逆”的本质结论,不能直接等于生命异常的动态联系状况,更不能直接等于个体可靠的证候病机。
中医学经历了数千年的生命实践的检验,中华民族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才确立了经典理论的学科基础地位,确立了辨证论治不可替代的临床地位。无论李东垣面对百万误将内伤当伤寒而亡的冤魂,还是吴又可面对将瘟疫当伤寒而亡者的呼喊,都说明辨证论治则“疾可已,身可活”,不辨证论治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已亡”,客观地证实了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的生命真理性。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是以生命时空自然关联性为客观基础的临床医疗方式,以病人“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的需要为准则,以个体生命时空联系基础上的疾病为客观。“随证治之”,随时空的自然变化,随社会的环境差异,随个体的体质禀赋和情志的区别,最终随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性质。“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违背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客观真实性。
我们应该思考,是用我们自己发明的仪器,编制成一个个牢笼,把我们的思维装进去,用仪器决定生命,用看得见摸得着决定疾病预后,还是跳出感官的羁绊,走进生命时空动态联系的客观实际,去感悟和思维的生命及其疾病。哪一种更加可靠?
人不能超然于宇宙自然,不能悬空于脚下地球,生命本身不能毫无差异,不能静止而毫无变化。生命一开始,就在地球上生存、发展,无论其诞生还是进化,都服从于宇宙自然的规定性。日月存在,地域寒暑,造就了生命的“阴阳神气”;饮食空气,社会人文,影响着生命的“阴阳神气”。脱离时空,脱离社会,不以生命个体为实在,再深入的观察及其结论,都不一定可靠。
站在中医立场,临床病机判断——证候(即证候病机,简称“证”)就是治疗目标,站在西医的立场,临床病理生理诊断——病就是治疗目标。可是,我们已经被西医“格式化”了,只习惯于病理生理对应药理的逻辑思维,在中医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弄不清楚什么是疾病现象,什么是疾病本质,症状和证候究竟谁是疾病现象,谁是疾病本质,辨证论治应该怎样从疾病现象到疾病本质。
症状是可以分别开来加以规范标准的疾病现象,是生命异常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是他觉的,也可以是自觉的,但症状的内涵必须是可感知性的、确定性的、对象界定清楚的。实验室观察得再真实可靠的组织改变,也不能等同于生命,不能等同于生命异常的疾病。没有生命,就没有疾病,疾病是生命“阴阳神气”异常的动态过程,任何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结果,都只能反映组织结构当时状况,静态而固定。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不能以新奇为先进而东施效颦,应当坚守“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的生命目标,坚守“阴阳神气”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人体生命及其存在,外涉天地宇宙、社会人事的整体环境,其联系大多有象无形;内涵五藏神气能动应答适应及其自控协调、经络气血应时营运的生长化收藏,其活力的整体性既不能分解又无法孤立。因此,任何生命个体,都不仅仅是“今天”的人,而且是“昨天”的人;不仅仅具有有形之组织,而且内涵无形之神气;不仅仅是他自己,而且是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统一协调的集合体。可以说,文明发展到今天,没有也不具备条件,将每一个生命个体差异地纳入实验室,在某种人为设计情况下一致化。也许在某个时间点上,在某个局部空间里,实验室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放眼整个生命史,生命及其时空环境的差异性和实验室的同一性之间所存在的逻辑矛盾,难以解决。
今天的人们,思维观念、文化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被西方物质为主导的文化“绑架”了,习惯于“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的直观性,习惯于实验实证的逻辑思维方式,西医的病理生理,极易成为常识性的东西。中医学也引入了大量的实验室手段,但这种感官技能的延伸,即便深入到比分子更加精细的层次,也无法回避个体生命的多维时空动态联系,也无法回避宇宙在生命历程上刻画的“阴阳神气”,无法阻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命整体动态联系。
一、有命才有病
感受寒暑的变化,响应宇宙的运行,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熏陶,地球上有了多样化的生物,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形态,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自然还是那个自然,日月还是那个日月,物质在发展,人的生命结局却又是那样的不同,有的年半百而衰亡,有的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面对这亘古不变的客观实在,我们的先辈通过对“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反思追溯,上穷天际,下极地理,中关人事,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出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直面生命的存在。可是,中医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辨证论治形成了极大的认识误区,整个中医陷入了深深的危局之中。
1. 怎样才算病
疾病为什么发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理路:一种是寻求物质化的“是什么”,找寻形态学原因,不断地打开有形之体,甚至深入到分子层次,这是物质确定性的基本路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医之和——辩证论治的生命哲学》 - 插图1
书籍《中医之和——辩证论治的生命哲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医之和——辩证论治的生命哲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