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的构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中文版序言
日文版序言
绪论 交换样式论
第一部 微型世界体系
序言 向氏族社会的转变
第一章 定居革命
1.汇聚与互酬
2.交易与战争
3.叠层化
4.定居革命
5.社会契约
6.赠与的义务
第二章 赠与和巫术
1.赠与的力量
2.巫术与互酬
3.转变的问题
第二部 世界——帝国
序言 国家的起源
第一章 国家
1.原都市—国家
2.交换与社会契约
3.国家的起源
4.共同体—国家
5.亚细亚国家与农业共同体
6.官僚制
第二章 世界货币
1.国家与货币
2.商品世界的社会契约
3.《利维坦》与《资本论》
4.世界货币
5.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6.资本与国家
第三章 世界帝国
1.亚细亚专制国家与帝国
2.周边与亚周边
3.希腊
4.罗马
5.封建制
第四章 普世宗教
1.从巫术到宗教
2.帝国与一神教
3.典范的先知
4.伦理的先知
5.神之力
6.基督教
7.异端与千年王国
8.伊斯兰教、佛教、道教
第三部 近代世界体系
序言 世界—帝国与世界—经济
第一章 近代国家
1.绝对主义王权
2.国家与政府
3.国家与资本
4.马克思的国家观
5.近代官僚制
第二章 产业资本
1.商人资本与产业资本
2.劳动力商品
3.产业资本的自我增殖
4.产业资本主义的起源
5.货币的商品化
6.劳动力的商品化
7.产业资本主义的极限
8.世界经济
第三章 民族
1.民族的形成
2.共同体的替代和补充
3.想象力的地位
4.道德情感与美学
5.国家的美学化
6.民族—国家与帝国主义
第四章 联合主义
1.宗教批判
2.社会主义与国家主义
3.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
4.工会与合作社
5.股份公司与国有化
6.世界同时革命
7.不断革命与阶段的“跨越”
8.法西斯主义问题
9.福利国家主义
第四部 现在与未来
第一章 世界资本主义的阶段与反复
1.资本主义的历史性阶段
2.资本与国家的反复
3.1990年以后
4.资本的帝国
5.下一个霸权国家
第二章 走向世界共和国
1.针对资本的抵抗运动
2.针对国家的抵抗运动
3.康德的“永久和平”
4.康德与黑格尔
5.基于赠与的永久和平
6.作为世界体系的各民族联盟
后记
译者后记

中文版序言
本书是从“交换样式”的角度重新观察社会构成体历史的一个尝试。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往往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考察的,具体说,就是从“谁掌握生产手段”的视角。一般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而政治、宗教及其他文化方面的东西则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然而,这样一种经济政治相分离的做法乃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因此,它在说明资本制以前的社会时,有很多困难之处。因为,在亚细亚国家和封建社会那里,政治统治和经济支配是不可分离的。而这之前的氏族社会,就更是如此。而且,当我们观察当代资本制社会的时候,如果只是将国家和民族视为上层建筑,那也会很难看清楚的。因为,国家和民族是作为能动的主体而发挥其功能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如果资本主义经济被扬弃,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和民族也会自动消亡,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结果,他们在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上受到了挫折。
后来,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重视上层建筑的“相对自律性”。具体而言,为了完善经济决定论,他们导入精神分析、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见解,可是,结果又导致对“经济基础”的轻视,以至于很多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否定“经济决定论”,而从各种角度强调上层建筑的自律性。随着各种学科在制度上的细分,这样的态度变得更为普遍并被正当化。这最终导致两种视野——综合地、体系化地观察与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相关之结构的视野,和对如何扬弃现实状况作出展望的视野——的丧失。
在本书中,我重新对“经济的”维度进行了观察。不过,我所说的“经济”并非生产方式,而是作为交换样式所看到的东西。交换样式有四种类型:A.赠与的互酬,B.服从与保护,C.商品交换,以及超越上述三种样式的D。在任何社会构成体中,这些交换样式都是共生共存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则事态就会变得不同了,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交换样式C是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不是从生产方式,而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资本制经济的。就是说,他从交换样式C出发论述了观念性的上层建筑是怎样派生出来的。资本主义根本上是作为一个“信用”的体系而存在的,因此它始终隐含着“危机”。对于这种状况的阐述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最为突出。
另一方面,对资本制以前的社会,马克思只作了简单的考察。但是,如果因此就批判马克思,那是很不应该的。如果有闲暇去批判,还不如像马克思研究交换样式C那样,从其他的交换样式A和B出发,去阐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在本书所做的就是这种工作。这里,仅就我所处理的问题之一,即交换样式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是怎样产生的,略作说明。这并非单单是史前时代的问题。
自马塞尔·莫斯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原始社会中交换样式A(赠与的互酬)是占统治地位的原理。然而,这种原理并不存在于远古以来出现的游动狩猎采集民的集体社会中。在这样的集体社会中,由于无法积攒生产物,因此往往是将其汇聚(pool)起来而实行平等的分配。而且,因为对个人加以限制的集团力量比较弱,因此婚姻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形式。就是说,此乃个人相对自由因而平等的社会。另一方面,采取互酬性原理的氏族社会,是游动狩猎采集民定居下来之后形成的。定居使财富的积蓄成为可能,但这又导致了财富和权力的差距乃至阶级的分化。氏族社会则通过赠与和还礼的义务而抑制了这种危险性。当然,他们并非有意识这样做的。交换样式A作为“被压抑物的回归”(弗洛伊德)以强迫的方式显现出来。只是,氏族社会的难点在于有平等而没有自由的个人存在。
氏族社会的起源问题十分重要,理由如下:众所周知,马克思设想在远古社会有“原始共产主义”产生,而在发达资本主义之上得到恢复的原始共产主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今天,这种观点往往作为疑似宗教的历史观而遭到否定。另外,根据现存有关原始社会的人类学知识来看,“ ............

书籍插图:
书籍《世界史的构造》 - 插图1
书籍《世界史的构造》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世界史的构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