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印度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不可不知的印度史
作者:梁捍江,韩梦泽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9558-8
前 言
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
  印度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曾将印度同中国、埃及、小亚细亚(后来人们将“小亚细亚”改为两河文明中的巴比伦),称为地球上古文明四国。同样,身处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威廉·麦克高希在其编写的《世界文明史》中,也将古代印度与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合称为“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古往今来,在众多学者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下,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之国——印度,渐渐显露出她的迷人面目。面对这样的印度,世人该如何去解读呢?
  国名、宗教、民族、地理环境——这四个元素或许能够成为快速解读她的“源代码”。
国名
  “印度”由英文“India”音译而来,然而这个名字并不是印度人自己起的。公元前326年,古希腊马其顿帝国的君主——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至此其侵略的脚步到达了最东边,征服者将这片土地称为“印度”。公元18世纪,英国征服印度,将直接统治的地区称为“英属印度”,这一称呼逐渐被印度人接受。一个世纪后,印度人民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印度”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下来。
  印度河在梵文(即古印度语,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中称为“信度”(Sindhu),亚历山大东侵印度河流域之前,其一度作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按照古代波斯人的读音习惯,“信度”(Sindhu)中的“S”变成了“H”,于是“欣度”(Hidu)一词出现在波斯古碑铭中。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占领者又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将“欣度”(Hidu)变为“印度伊”(indoi)。百年后,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名的《历史》一书中,将印度称为“印度斯”,这一发音与今天“印度”已十分接近。
  我国对印度最早的称呼为“身毒”(见《史记·大宛传》),后又称为“天竺”(见《后汉书·西域传》)。公元7世纪,玄奘西游取经回国,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在书中玄奘首次为“印度”正名,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既然“印度”这一名称是由外国人起的,那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印度本土人怎样称呼自己呢?答案是“婆罗多”(Bharata)。这一名词源自印度家喻户晓的神话。相传婆罗多是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君主、月神后裔,智勇盖世,万民敬仰,故以其名为国名。当时的婆罗多国,居喜马拉雅山下,处恒河中游,从国势与版图来看,皆强于整个南亚次大陆周围诸国,于是次大陆的人们皆以婆罗多国人自称。久而久之,次大陆成为婆罗多的土地,居民也成为婆罗多后裔。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毗湿奴往事书》中,南亚次大陆被称为婆罗多伐娑,即婆罗多的领土之意。
  现代印度人,仍不忘这一古称,在印度宪法第一条中便写明其国名原为婆罗多。
宗教
  在印度,全民几乎皆信教。宗教,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印度的重要元素之一,也为这一东方国度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印度自古以来盛行各种宗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大的宗教皆起源于此。在教派林立的印度,居民们的宗教信仰变得极为复杂。而印度历史上的每一重大转折,也都与宗教改革脱不了干系。从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创婆罗门教始,至千年后,为让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甘地发起的复兴印度教运动,数世纪间发生的宗教改革,无不引发全国范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易。可以说,印度宗教演变的轨迹与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婆罗门教是最早在印度创立的宗教,由雅利安人创立。以婆罗门教为中心的印度,处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雅利安人最早创造了梵文,并将其用于宗教祭祀。同时,他们根据婆罗门教的教义,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制度。婆罗门教主张神权至上,因此代表教会的僧侣们,控制着各城邦的政治领袖,对祭祀、婚嫁、纳税、司法等事务握有直接干预权,成为当时社会真正的统治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婆罗门僧侣的主宰权表示不满。至公元前5世纪,在人们不满情绪的催生下佛教与耆那教兴起。
  佛教与耆那教都倡导宗教改革,但改革方向却截然不同。耆那教主张绝对苦修,把抑制情欲当作获得精神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此极端的修行方式让一大部分民众无法接受。与之相反,佛教则采用了温和的改革方式,其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主张泛爱、众生平等,反对杀牲献祭,认为任何人只要能放下屠刀,皆可立地成佛。在这些佛教思想启发下,长期受婆罗门教思想控制与阶级压迫的人们,为了摆脱畏惧之心,释放身心,开始信奉佛教。宗教界的转变,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领袖们也从中获得新的鼓舞。他们借助佛教的影响力,颠覆了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不久,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孔雀王朝在东方崛起。公元前3世纪,为孔雀王朝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统治者阿育王独崇佛教。在他统治时期,佛教取代了婆罗门教的地位。
  阿育王死后,中央政权瓦解,战事四起,人民深陷苦难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新一轮的宗教改革再度兴起。新的改革,反对阿育王时期对佛教的独崇,宣扬回归远古毫无拘束的浪漫情怀。与之前的宗教改革不同,新的转变是长期的、温和渐进的,没有固定倡导者。这种将婆罗门教与佛教之精神融合在一起的新宗教,被称为印度教,在一些学者眼里,它被看作是婆罗门教的复辟。印度教恢复了婆罗门教通用的梵文,确定所崇拜的神为三神,即创造神、破坏神与保护神。这虽不及婆罗门教所拜三十六神之多,却明显与佛教独崇一神有别。另外,印度教传扬轮回之说,重视杀牲献祭、圣地巡礼、设立庙宇、崇拜偶像。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印度教兼具婆罗门教和佛教之特征,让早先水火不容的两个宗教得以相互调和。
  这一时期的社会氛围祥和,印度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笈多王朝(也称印度教王朝)也由此建立。虽然印度教王朝比不上佛教王朝长久,却被称为“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至此,印度教取代了佛教的地位。
  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作为一支外来宗教,传入印度次大陆,并逐渐取代印度教原有的主导 ............

书籍插图:
书籍《不可不知的印度史》 - 插图1
书籍《不可不知的印度史》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不可不知的印度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