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下一站,天堂
作 者:【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译 者:易 菲
责任编辑:王振华
特约编辑:刘文硕
目录
版权信息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关于死亡之惧
第二章 对待临终病人的态度
第三章 第一阶段:否定与隔离
第四章 第二阶段:愤怒
第五章 第三阶段:讨价还价
第六章 第四阶段:抑郁
第七章 第五阶段:接受
第八章 希望
第九章 患者的家庭
第十章 晚期患者访谈录
第十一章 对“死亡与临终”研讨会的反应
第十二章 晚期患者的治疗
致谢
本书的成型得力于诸多人士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在此鄙人难以一一致谢。
首先,感谢西德尼·马戈林医生,他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启示:在采访绝症患者时,可以有学生在场参与。这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教学模式。
感谢芝加哥大学附属比林斯医院的精神科提供场所与设备,这使研讨会的举行获得了技术支持。
感谢赫尔曼·库克牧师和卡尔·奈斯旺牧师的大力帮助,他们促成了合作采访的模式,并且在我们遍寻受访者无果之时,协助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感谢韦恩·里德伯和四名最早参与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帮助我克服了初始阶段的许多难题。感谢芝加哥神学院师生予以援助。感谢尊敬的瑞福德·盖恩斯阁下和他的妻子,他们花了不计其数的时间来校对我的手稿,并让我坚信这项工作的价值所在。感谢C·奈特·奥德里奇医生过去三年里对本书的不懈支持。
感谢埃德加·德雷珀和简·肯尼迪对部分原稿的校正;感谢博妮塔·麦克丹尼尔、珍妮特·雷斯金和乔伊斯·卡尔森录入书稿。对众多患者及家属最好的感谢方式,也许是收录与他们的对话,并付印出版。
感谢不少作家给予我创作的灵感,感谢所有考虑过、关心过绝症患者的人。
感谢彼得·内夫霍蒙先生,是他建议我撰写此书;感谢麦克米伦公司的克莱门特·亚历山大先生,感谢他在书稿撰写期间的耐心与理解。
最后,我想感谢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感谢他们的包容和长久的支持,才让我在为人妻、为人母之外,还能安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
前言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写一本关于“死亡与临终”的书时,我满怀热忱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可在我扎扎实实地坐下来,考虑如何构思时,棘手的问题来了。该从何处下笔?写些什么?对于将要捧起此书的陌生读者,有多少故事我能向他们细细道来?有多少与垂危病人相处的经历可以一一述及?许多唯有亲历亲闻方可体悟的事,又该如何化为文字诉诸笔端?
过去的两年半里,我与重病患者朝夕相处,或许本书讲述的仅是这项实验的开始,可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其结果却是意义非凡又极具启发力的。本书既非指导如何护理临终病人的指南,又非纯粹研究垂危病人心理的教科书,它只算得上我们重新将这些病人以“人”视之的一次机会,与他们交谈,学习他们的勇气,并据此发现我们医疗护理上的不足。以病人为师,方可了解生命最后阶段的那些焦虑、恐惧与希冀。本书所讲述的,正是病人与我们交流痛苦、分享期待和诉说失望的经历。希望凭借本书,能够鼓励其他人不要回避“万念俱灰”的病人,而是进一步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少数可以做到的人会发现,这其实也是个互相慰藉的过程;他们懂得人类思想的真谛,发掘出人类存在的独特魅力,以此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少一些忧虑。
第一章 关于死亡之惧
别让我祈祷身处逆境而有庇护,让我面对厄运无所畏惧。
别让我祈求痛苦止息,让我顽强迎击每一场战斗。
别让我去寻找人生战场的盟友,让我依靠自己的力量。
别让我在恐惧中希冀救赎,让我耐心等待赢得解放。
请赐予我力量,别让我成为懦夫,仅仅在成功时感受您的慈光,
让我在失败中寻觅到您双手紧握的力量。
——泰戈尔,《采果集》
在过去的日子里,时疫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婴幼儿的早夭屡见不鲜,罕有家庭不曾失去过一两个稚龄幼儿。过去几十年,医疗事业迅猛发展。在欧洲和美国,疫苗广泛普及,消灭了颇多疾病。化学药物疗法和抗生素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儿童护理水平的提高及教育的进步,降低了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部分威胁青年、中年人生命的疾病,都被一一攻克。社会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相应的,与老年人有关的恶性肿瘤和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却在增加。
儿科医生接诊的疾病中,急性的和生命攸关的情况较少,然而患者有身心障碍需要调节的,以及行为方面出现问题的病例却空前增多。医生的患者候诊室内,因为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的人数较过去有增无减。同时,也有更多的老年人,他们除了努力应付每况愈下的身体机能和生理局限,还在孤立无援中感受着痛苦折磨。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看过心理医生,得向其他专业人士诉说需求以觅慰藉,比如牧师和社工之类的人。正是为了他们,我才想去竭力勾勒这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变化导致对死亡的恐惧不断攀升,使得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理解并解决有关“死亡与临终”的问题迫在眉睫。
当我们回顾往昔,研究旧时文化和老派人士时,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不论过去或是将来,死亡始终是令人憎恶的话题。临床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看法合乎情理,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死亡绝不可能和自己沾边儿——这大概是对憎恶之情最好的解释。要让世人不自觉地设想自身生命终结的场景可谓匪夷所思,即便真要想到生命的尽头,那也多半是遭到他人恶意攻击的画面。简单而言,在我们的下意识里,我们只会想到被杀身亡,很难想象因为上了年纪而寿终正寝。如此来看,“死亡”一词总与不好的行为相联系,是件令人恐慌的事情,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记住这些基本情况是非常明智的,有助于我们在与病人交流时,捕捉到他们传递出的重要信息,否则就会不知所云。
第二个需要明白的情况是,我们的潜意识难以区分愿望与事实。我们注意到有些凌乱无章的梦境中,两个相悖的理论也能共生并存——它们在梦里合情合理,人们清醒时却觉得难以置信、缺乏逻辑。正如我们在盛怒之下,把潜意识中杀死某人的想法和实际行动相提并论一样。孩子们也因此而难以厘清黑白。一个孩子因为母亲没有满足他的愿望而生气,诅咒她死掉,结果母亲真的离开了人世,哪怕她的死亡与孩子恶毒的诅咒毫无干系,他也可能受到极大的心理创伤。或多或少的,他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下一站,天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