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的古中医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
柳少逸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内经》中的古中医学/柳少逸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
ISBN 978-7-5132-2935-7
Ⅰ.①内… Ⅱ.①柳… Ⅲ.①《内经》-研究 Ⅳ.①R2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71761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三河市双峰印刷装订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 1/32 印张8 字数192千字
2016年2月第1版 2016年2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2935-7
*
定价 25.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64065415 0106406541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周秦道论
一、诸子道论
二、《老子》道论
三、阴阳家与数术学
第二章 中国数术学
一、数术学的源流
二、数术学的含义
三、数术学的基本理论
四、数术学的精微理论
第三章 象数医学大要
一、象数医学的概念
二、象数医学的渊源
三、象数医学的结构
四、象数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象数医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
六、太极思维与病机四论
第四章 象数医学发微
一、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
二、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
三、《周易》象数原理在针刺手法中的应用
四、浅谈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
五、试从运气学说探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规律
六、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
七、易理刚柔相摩与卦气图针法浅说
八、五音音乐导引探颐
九、时辰护理初探
十、从太极模式解读十二经脉运行轨迹
十一、五轮八廓诊法解读
跋
引 言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乃《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之首论。却病延年是医学研究的目的,而此论是《内经》通篇阐述之主题,而核心内容是“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道-阴阳-术数”的象、数、理(道)的核心理论及医道、医术、医学(狭义医学)的《内经》中医学结构问题。寓有深刻象、数、易原理及丰富数术学内容的中医典籍《内经》所代表的中医学结构,属广义中医学范畴,即《内经》中医学,笔者名之曰中国象数医学。“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及“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中医学结构,寓有“人类-环境系统”“形神系统”这一系统论思想内容。这种基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太极思维整体论观点,构建了《内经》的学术思想,笔者概之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内经》的核心理论,源于中国数术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太极论的道论”,由道而产生的“三五论的数论”,由数而产生的“形神论的象论”。故而,源于中国数术学理论体系的《内经》中医学,即中国象数医学,是由象、数、理(道)三个层次组成。探讨中国象数医学的结构,首先要从“道论”说起,继而通晓中国数术学的基本理论和精微理论,方能妙识玄通,登堂入室,以掌握中国象数医学的基本内容。此即唐·王冰“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之谓也。
第一章 周秦道论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的广义道论。而狭义道论是指道家哲学。“道论”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要略》:“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又云:“道论至深,故多为之辞以抒其情;万物至众,故博为之说以通其意。”由此可见,汉·淮南王刘安认为,“道论”一词系指“帝王之道”“天地之理”“人间之事”,即博大精深的“万物至众”的广义道论。“道论”一词,尚见于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述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源流:“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尧帝陶唐氏,帝喾之子,姓伊祁,名放勋,赐封于陶,后徙于唐,史称陶唐氏。唐尧治地于禾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古称“唐都”,传帝尧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故古“唐都”曾为天文历法学术中心。杨河,西汉菑川人,字叔元,武帝时任中大夫,著有《易传》《杨氏》两篇。黄子,《儒林传》曰黄生,好黄老之术。由此可见太史公家学之渊源。又可知,此处的“道论”,系指道学,即道家哲学。
至东周战国时期,由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说,峰出而并作”,而有先秦诸子之道。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众多学说蜂起,但更多的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虽然彼此的主张有异有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故太史公有“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之论。意谓天下万法归宗,都归于数术。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例如成书于战国、两汉时期的医学巨著《内经》,就是受黄老之学影响,即阴阳家和数术家的影响,构建起“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的中国象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内经》中的古中医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