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边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一、译余偶拾
翻译要靠感觉
译者的气质
度与“翻译度”
译文的尴尬
有所失落与过犹不及
“如实”与传神
色彩与趣味
好译文是改出来的
查词典这道坎儿
语法与逻辑
古文修养还是要的
一名之立
惹得读者向往
要加“催化剂”
“透明度”更高的翻译
格物与情理
绝望的双关
文体与基调
杂家与行家
他山之石--译制片
二、译书故事
1.很久以前,在巴黎……
2.没用上的“眉批”
3.气质攸关
4.深深的怅惘
5.树上美丽的果子
6.岛名、人名与书名
7.折衷的译法
8.译应像写
9.用心灵去感受
三、走近普鲁斯特
1.写在第一卷译后
2.《心灵的间歇》及其他
3.艰难的出版
4.追寻普鲁斯特之旅
5.巴黎,与程抱一叙谈
6.与陈村聊普鲁斯特
一、译余偶拾
翻译要靠感觉
1
文学翻译是感觉和表达感觉的历程,而不是译者异化成翻译机器的过程。在这一点上,翻译跟演奏有相通之处。
演奏者面对谱纸上的音符,演奏的却是他对一个个乐句、对整首曲子的理解和感受,他要意会作曲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加上他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听众,引起他们的共鸣。
超越音符,演奏者就成了演奏家。
2
“一个艺术家若不比常人更为善感,是不成的,”这是汪曾祺写到沈从文先生时说的。在他心目中,“沈先生是个感情丰富的人,非常容易动情,非常容易受感动”。
汪先生自己也是善感的人,看到一些“如闻其声”的平常琐碎的对话,也会“如沈先生常说的,一想起就觉得心里‘很软’”。
在评论年轻作家黑孩的作品时,他说:“也许因为这些感觉,使有一些人认为黑孩的作品不好懂。不懂,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没有感觉。”
3
感觉,有时也是个悟的过程。悟,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得到这个结果,一须有一番“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努力,二须是在“灯火阑珊处”,而不是在觥筹交错、灯火通明的热闹场所。
4
什么是感觉?席勒说:开始是情绪的幻影,而后是音乐的倾向(disposition),然后是诗的意象。这是说诗的感觉。罗丹说,雕塑就是去除没用的泥巴的过程。这是说雕塑的感觉。对译者而言,感觉就是找出文字背后的东西的过程。一个译者,未必能“还原”作者感觉的过程,但他应尽可能地去感觉作者曾经感觉到的东西。
5
汪曾祺提到,“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这写得非常真实。‘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
屠格涅夫写得好,译者也译得好。我们来译,或许译不出“庄重”。
汪先生在自己的一篇小说里描写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他后来说,“‘严肃’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卷首的一页手迹,选自汪曾祺写的“捡石子儿(代序)”中“关于空灵和平实”一节。
其中的这段话,让我很感动:
我写《天鹅之死》,是对现实生活有很深的沉痛感的。《汪曾祺自选集》的这篇小说后面有两行附注:
一九八O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
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日校,泪不能禁。
一九九二年初去北京时,向冯亦代先生提出想去拜访汪曾祺,亦老打电话从宗璞那儿问来了汪先生新居的地址。我随即赶往蒲黄榆,不巧他去了外地。他夫人施松卿先生诚挚地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见到他们的女儿(现在想来大概是汪朝)时,不由得想起汪先生在另一篇序里的一段话:
我的女儿曾经问我:“你还能写出一篇《受戒》吗?”我说:“写不出来了。”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汪先生已仙去,我与这位心仪的性情中人终于缘悭一面。施先生当时给我的印象,我也只能用感动二字来形容,她让我这个陌生人觉得挺自在地跟她聊了一个多钟头,她送了我汪先生的书(包括一本法文译本,我觉得太珍贵不敢要,她说:“您懂法文。拿着吧,有两本呢。”那种亲切而自然的语气,我至今难忘),还坚持要送我到电梯口,目送我消失在渐渐关拢的电梯门后。这么个好人,后来居然长期处于不很清醒的状态,儿女们甚至连汪老的噩耗都没敢告诉她,每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
6
傅雷译《高老头》,两度重译,出过三个版本。
拉斯蒂涅克给但斐纳小姐带来德·鲍塞昂夫人的请帖,小姐满心喜悦,情意绵绵地说:
“倒是您(你,她附在他耳边说……)”
这是1946年版的译文。难以详察法文中尊称、昵称之别的读者,恐怕是没法领略其中奥妙的。
1951年和1963年的版本,都改成了:
“倒是你(好宝贝!她凑上耳朵叫了一声……)”
这样一来,就把但斐纳小姐在客厅里,先是当着女仆的面称“你”,然后凑在他耳边悄悄说“好宝贝”的神情口吻,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
从字面上看,前译分别以“您”、“你”来扣表示尊称的vous和表示昵称的tu,似乎无懈可击。但实际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译者无法把他的感觉传达给读者。
7
托尔斯泰自有一种贵族气质,笔下显得舒展而从容。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蹭蹬,写的又是小市民,行文常常让人感到急促、紧张。但是在中译本里,这种差别远不如原文那么明显。曹国维先生重译《罪与罚》时有这样的体会:陀氏的原文有时看上去颠三倒四,像是在东想想,西想想,然而就这样,他把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传达给你,抓住你,让你也紧张起来。这样的文字,不能去理顺,“一理顺,紧张感就消失了”。
这是一种对紧张感的感觉。而据国维兄告诉我,他是在译了全书将近三分之二的时候,才越来越清晰地找到这种感觉,而后再回过头去修改译稿的。由此看来,要找对感觉,非得先把自己浸润到译事中去。
8
林斤澜说汪曾祺的写作是“惨淡经营”。汪曾祺的女儿描述父亲全神贯注构思时,“直眉瞪眼地坐在沙发上,像要生蛋的鸡”。
这就是浸润。写作如此,翻译也如此。一个译者,我想,每天都会有类似“直眉瞪眼”地出神的时候。
里尔克(Rilke)在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要爱你的寂寞。”我觉得这话真像是对今天的译者说的。
《罪与罚》的插图。作于1945年。
9
赵丽宏先生在一篇随笔中提到:“前几年,读一本汉译《帕斯捷尔纳克诗选》,感觉就很别扭。译诗中的春天是这样的:‘今年春天一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译边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