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武人之文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1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五代武人之文
WUDAI WUREN ZHI WEN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五代武人之文/柳立言等编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8
(五代在碑志)
ISBN 978-7-5598-4012-7
Ⅰ.①五… Ⅱ.①柳… Ⅲ.①武术家—人物志—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文集 Ⅳ.①K825.47-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141173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广西桂林市五里店路9号 邮政编码:541004)
网址:http://www.bbtpress.com
出版人:黄轩庄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湖南省众鑫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长沙县榔梨镇保家村 邮政编码:410000)
开本:710 mm×1 010mm 1/16
印张:30
插页:3
字数:320千
2021年8月第1版 2021年8月第1次印刷
定价:118.00元
目 录
版权信息
前 言
第一编 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文字与实相
六问孤证(赵凤)
数目字会说话(李存进)
尽在不言中(韩通、宋太祖、董氏)
才兼文武是否墓志应有之义(张秉、史弘肇)
第二编 武人之文事与武功
吏治与武功:鱼与熊掌?
四世武官以刀笔久任(锺公)
六代婚宦书与剑(萧符、萧处仁)
武人在地之光(任汉权)
一所悬命(郭进)
武人之品德与信仰
英雄难过美魂关(马文操、马全节)
布衣将相杀妇佞佛(宋彦筠)
不远鬼神文武皆然(刘拯、刘再思、刘永)
第三编 武人的后代和转型
数世聚居兼仕文武(国礹)
沙陀王朝武人刺史卖剑买牛(周令武)
代北武二代为良二千石(孙汉筠、李存进)
别了沙场(张秉、张昭允、张正中)
总 论
前 言[1]
与南方诸国相比,北方的五代(梁、唐、晋、汉、周)一直被学人认定是乱世,而主要的乱源是武人。无可否认,这是真相,但只是部分而非全部的真相。要发掘更多甚至更重要的真相,理应利用墓志碑铭,一则因为它们是许多国史传记的前身,二则它们对墓主家人、仕历和婚姻的记载,远多于正史。不难发现,不少在朝廷或在地方上足以致乱或致治的武人,凭着武功起家之后,他们的家人和后代都兼学文武,有些学习文事,有些学习武功,有些兼习两者。他们也兼仕文武,有些是文官,有些是武官,有些先后兼任。有时他们也兼治文武,有些在文事有治绩,有些在军事,有些兼得鱼与熊掌。当然,他们也文武通婚,与文人气味相投和利益一致。两个问题油然而生:其一,武人在五代和宋初的历史角色和地位,是否必须重估?甚至连宋代在历史分期如“唐宋变革”的角色也要重估。其二,利用墓志碑铭作为论据,应如何克服“隐恶扬善”“以虚为实”或“这些不过是墓志题中应有之义”的疑虑?
对五代武人,三位专门研究军政的老、中、青学人的观点如下:
王赓武(Wang Gungwu)的名著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及其中文版《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至少经过一次修订和两次重刊(1963、2007、2014、2015),[2]但对武人的评价不变。王氏没有否认五代道德混淆、无法无天和紊乱脱序,但认为这些描述无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发展,而“新的探索应摆脱儒家的先入为主(Confucian preconceptions),……那是苛严和缺乏同情心的”。[3]于是,王氏只探讨军权,主要是天子亲军的重建和争雄,但至少留下五个尚待探讨的疑问:
一、五代武人真的不能符合儒家的价值标准吗?他们被大量选入真宗朝编撰的《册府元龟》受到赞扬,[4]那些编撰者不正是儒臣吗?他们难道没有采用儒家规范作为选录的标准吗?
二、五代武人不乏允文允武堪称“儒将”的人,他们为何不能符合儒家标准?
三、一般武人,即使出身绿林也要遵守帮规,他们成为朝廷命官之后,是否仍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或“武士之道”(以下有时简称“武德”)?如是,与传统的武德有何异同?如《左传》“武有七德”列举用武所要符合的七种条件——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是否仍为五代用武者(当然包括武人)所遵从?例如西蜀的多位节度使,“或以他职留成都,委僚佐知留务(治理地方镇所),专事聚敛,政事不治,民无所诉”,蜀主乃以东川为武德军,“取武有七德以为军号”,作为武人鉴戒;[5]宋仁宗朝的知谏院张方平也说:“武有七德,安民为本”,以安民为七德之首。[6]事实上七德不但见于宋代的诏令、奏议,还见于基层读物《小学绀珠》。[7]此外,宋太祖以杀降为“不武”之甚,把白起逐出位于武学的武成王庙,[8]这个出自武人之口的武德,难道不符合儒家标准?
四、研究权力是否应兼顾军与民?拜制度所赐,如诸司使副既可到军队任职,亦可到地方担任刺史至节度使,大量武人乃成为地方首长,集合管军与治民(含财和刑等)两权于一身。所以,探讨权力结构,不能只看武人的武功而不顾他们的民事。
五、新史学应否兼顾高层与基层?我们一方面应探讨新的权力结构“在政治上”(如中央与藩镇的关系)有没有减少还是增加了无法无天和紊乱失序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应同情百姓,追究新的权力结构“在社会上”有无改善庶民的生活。
一言以蔽之,只要探讨武人是谁和他们的吏治,便能检讨“儒士之道”与“武士之道”有何交集了。
黄宽重《中国历史上武人地位的转变》(1990)可能代表直至今日的主流看法。他说五代“军人干政,兵变迭生,武人不仅成为政局递嬗的主导力量,更是政权转移、政治败坏的重要因素”。[9]类似意见也常见于教科书,如高明士和甘怀真等人编著的《隋唐五代史》(2006增订本),认为五代政局的特质之一是“暴虐残杀成性”,其“政治风气的败坏,实为中国史罕见。……殆因五代政权主要建立在军事将领之手,而这批武夫悍将的横行暴虐,较诸唐末大混乱不遑多让,遂使黄河流域之民众,疾苦日甚。以致白骨蔽地,荆棘弥望,百姓有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困境中,其惨况实难以想象与形容”。[10]《剑桥中国史》第五册上篇(2009)第一章《五代》有点旧酒新瓶,[11]读者不如直接阅读陶懋炳《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五代武人之文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