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代序)
谢文郁
中国思想界的康德热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可谓是持久不衰。眼下这本(《康德传》,我想,会给这一热潮继续加点温。按着这本传记作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康德人格。当然,他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恐怕不是他说了算。但是,至少有一点他说对了:我们必须让康德活起来。
追究源头,中国思想界的康德热大概有两股原始力量。一股来自李泽厚先生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角度解读康德;一股来自牟宗三先生从康德道德哲学角度谈论中国儒家心性思想。这两股力量都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它们的推动力至今仍然能够感受到。当然,这两种关于康德的解读是否准确?是否令人满意?——这自当别论。但是,这些年来人们在康德著作翻译和研究上可谓是不遗余力,归根到
参阅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国人研究和讨论康德思想当然要早于李泽厚的这部著作;但是,康德思想真正进入中国大陆思想界,在我看来,乃始于此。
+牟宗三翻译并注释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康德纯理性之批判》(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康德判断力之批判》(上篇,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下篇,1993年)。对于新儒家来说,这种解读使新儒学运动有了某种底气。关于牟宗三的康德学,参阅林安梧“牟宗三的康德学及中国哲学之前瞻”,载:《鹅湖》30:2(总362),2005年8月。
底,其动力来自所谓的追求康德解读准确性情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上述两股力量的能量。无怪乎有人戏称,中国人对康德的理解之准确性超过了西方人。既然是戏称,我们千万不要去追究其合法陛。不过,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中国学术界有了一块分量不轻、范围不小的康德学地盘。
略略浏览一下这块地盘,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康德虽然位居地盘的中心,但看上去不过是一尊毫无生气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模糊形象。换句话说,中国康德学所呈现的康德甚至不是一个思想者,而仅仅是一堆和生活没什么关系的抽象概念。有人美其言曰:这才是纯粹哲学!比如,人们津津乐道的康德晚年那像钟表一样呆板而准确的生活节律,以此说明康德思想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于是,我们获得这样一个康德印象:没有生活趣味、没有生存关注、没有情感发泄、在思想上精益求精、除了思辨还是思辨等等。这是一个概念化了的康德。
康德作为思想家是活生生的。但是,康德是怎样一个活生生的思想家呢?康德在世时就有不少人给他写传记。因为康德的巨大威望,康德生前还没有几个人敢说他的坏话。所以,这些传记都只是挑好的说,好像康德是一个世人的楷模。不过,晚年的康德因为出版他的一篇关于宗教的文章(后来收集在《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第二章),和当时的政府书报检查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在政府官员看来,康德的基督教信仰出了问题。在路德宗基督教信仰主导的德国社会,基督教信仰出了问题就是人格出了问题。随着他的死去,有人有意无意地附和政府的意见开始谈论康德为人处事时的各种负面故事,甚至康德关于他妹妹没有文化的说法也成为话题。这种谈论让康德的一些生前好友十分不爽,激发了他们撰写康德传记以正视听的冲动。这些后来的传记企图调解康德宗教思想中的反基督教信仰的因素,把康德描述为至少是拥有虔诚信
+比如,李秋零教授和邓晓芒教授分别着力的康德著作翻译和出版。如此投入精力和时间,归根到底离不开“准确性”
+参阅康德1794年lO月12日致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的信。收入李秋零编译《康德论上帝与宗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13—515页)。
仰的好公民。这样一来,不同传记版本呈现了不同的康德形象。于是,康德的性格就出现了多元化。
也许,这个多元化是我们深入了解康德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切入点。我们知道,康德生活于其中的德国是基督教路德宗信仰主导的国家。准确地说,康德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哥尼斯堡度过的。当时的哥尼斯堡由敬虔派(路德宗中的一个新兴派别)所控制。敬虔派的对手主要是路德宗正统派。正统派看重的是教义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在路德宗教会强行实施统一的教义,而对于教义如何落实到人的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则不了了之。这种倾向导致了正统派神学和信徒生活的脱节,使信徒的宗教生活流于形式和呆板。于是,如何造就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这一关注便凸显出来。敬虔派之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较好地回应了这~关注。对于敬虔派来说,基督徒生活的关键点是敬虔和顺服;至于教义,敬虔派不加强调,但在神学上也不和正统派较量。既然问题出在基督徒的生活上,敬虔派认为,基督徒必须重视自己的信仰重生经验,经历在上帝恩典中的自我更新。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必须在读经祷告中和神建立亲密的关系,过一种严格的遵守律法的道德生活,活出基督的样子。在组织上,敬虔派要求信徒过一种小教会的生活,即团契生活,目的是让信徒建立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彼此扶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所谓的“彼此扶持”演变为“相互监督”,把基督徒的团契生活转化为一种道德上的修养,维持共同道德规范,甚至允许教会领袖把自己的意志加在信徒头上。
康德出生于敬虔派家庭,一直到中学都接受敬虔派的严格教育。不过,康德在经历敬虔派教育时发现自己身处两种绝然不同的环境,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它们对康德的生存关注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一个是康德从小生活于其中的敬虔派家庭;一个是康德中学时期就读的敬虔派中学,称为腓特烈中学(以当时在位的普鲁士国王的名字命名)。家里和学校的生活绝然不同。在家里,他体会
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参阅本传记的前言。
到了父母的敬虔给他带来的是温暖、安全、可靠。在学校里,敬虔派教育严格要求的反省、监督、自制等等则给他留下了恐惧、害怕、奴役的记忆。
这两种敬虔派环境对康德的生活都是切身的,同时是矛盾的。它们在康德身上留下了一种充满张力的情结。我们注意到,对于学校里的敬虔派教育,康德只有坏印象。康德成名之后常常谈起中学教育的那种在外在要求中反省自我的虚伪,那种在他人监督中培养的奴性,那种自以为完美的自制带来的傲慢等等。康德的这些评论解释了他为什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康德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