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出版说明
本丛书原为陈平原先生应香港三联之约编就,并于2008年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反响颇佳。因为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丛书少为大陆读者所见,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缺憾。蒙香港三联授权,我社今特推出简体字版,但愿对大陆读书界是一种补偿。
陈平原先生曾为本丛书香港三联版撰有总序,略述丛书的编选宗旨和出版的因缘际会,无不精妙绝伦,现移用原序中若干隽语,以为简体版弁言,希望于读者诸君有所助益。
“与当今中国学界之极力推崇‘专著’不同”,陈平原先生坦言:“我欣赏精彩的单篇论文;就连自家买书,也都更看好篇幅不大的专题文集,而不是叠床架屋的高头讲章。前年撰一《怀念‘小书’》的短文,提及‘现在的学术书,之所以越写越厚,有的是专业论述的需要,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剪裁,以众多陈陈相因的史料或套语来充数’。外行人以为,书写得那么厚,必定是下了很大工夫。其实,有时并非工夫深,而是不够自信,不敢单刀赴会,什么都来一点,以示全面;如此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才把书弄得那么臃肿。只是风气已然形成,身为专家学者,没有四五十万字,似乎不好意思出手了。”
关于该丛书的编选,作为主编的陈平原先生认为,“与其兴师动众,组一个庞大的编委会,经由一番认真的提名与票选,得到一张左右支绌的‘英雄谱’,还不如老老实实承认,这既非学术史,也不是排行榜,只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读书人,以他的眼光、趣味与人脉,勾勒出来的‘当代中国人文学’的某一侧影。若天遂人愿,旧雨新知不断加盟,衣食父母继续捧场,丛书能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我相信,这一‘图景’会日渐完善”。
关于丛书的编选宗旨,陈平原先生有三点说明:“第一,作者不限东西南北,只求以汉语写作;第二,学科不论古今中外,目前仅限于人文学;第三,不敢有年龄歧视,但以中年为主─考虑到中国大陆的历史原因,选择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或研究院者。”
于今,陈先生的宏愿,经由我们的“加盟”和大陆读者的捧场,可以说已部分得以实现;无论如何,为中国学术的繁荣做点传薪的工作,也是复旦出版人的志趣所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目录
小序
李延平与朱晦庵
朱熹淳熙初年的心说之辩
王阳明哲学的心物论
王船山晚年的思想宗旨
宋明儒学与神秘主义
王阳明与阳明洞
——王阳明越城活动考
作者简介
著述年表
小序
香港三联书店要出版一套“三联人文”书系,每本书由作者选其若干研究论文,主编邀我参加其中,我便应允了。不过篇目之选,并不容易,我考虑之后,选了六篇。
我的研究领域,从学科来说,是属于“中国哲学”。而我所研究的历史时段,虽然也包括古代和现代,但究竟以近世为基地和主干,故本书所选收的论文,以宋明儒学为其主题。由于我对宋元明清理学的研究,以朱子学、阳明学、船山学为主,故本书的《朱熹淳熙初年的心说之辩》、《王阳明哲学的心物论》、《王船山晚年的思想宗旨》,即分别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而突出其哲学的研究。
事实上,所谓“中国哲学”的研究,无论在对象和方法上,都不限于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包含略广。如本书所收的《李延平与朱晦庵》属于道学思想史的研究,《宋明儒学与神秘主义》是比较宗教学取向的儒学研究,而《王阳明与阳明洞》则是考证的文章。由这几篇可以了解我的宋明儒学研究的一些其他侧面。
当然,由于篇幅的限制,无论从哲学的研究,还是从其他取径进行的研究,本书还无法反映我对宋元明清儒学研究的全貌,更不能容纳我在古代思想和现代哲学方面的研究,但这些论文,在彰显我的研究的特色方面,还是有代表性的。
2008年5月于北京
李延平与朱晦庵
朱熹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见李侗于延平,延平告以儒释之辨,此后年岁之间,朱子颇味延平之言,渐觉禅学之非,而立志归本伊洛,此一过程及相关事实考辨,我已有文为之详述
1
。本篇则专论朱子与延平授受渊源与思想关系,故以《延平答问》为主要材料。按《延平答问》为李侗答朱熹论学书,其第一书在绍兴丁丑(1157年)6月,时朱子二十八岁,尚在同安为主簿。以其书中之语观之,并非延平与朱子初次通书,以此推知,在此之前延平、朱子之间当已有书。朱子绍兴癸酉(1153年)见延平,时二十四岁,李延平卒于隆兴元年癸未(1163年),时朱子三十四岁,两人交往近十年。即使自绍兴丁丑至癸未计之,亦近七年之久。李朱在此期间的思想交往,对朱熹思想发展影响很大,对李侗晚期思想也有重要意义。本章因站在朱子思想研究的角度,注重丁丑戊寅之后朱熹所受李侗的影响,以及朱熹与李侗思想的差异和此种差异在理学史发展中的意义,故对延平晚年思想因受朱子之刺激而发生的变化不予讨论。
一、道南之传
李侗字愿中,福建南剑州剑浦人,因久居延平,学者称“延平先生”。“考亭朱氏出延平李氏,延平李氏出豫章罗氏”
2
,李侗是朱熹早年最重要的老师。
李侗曾从学于罗从彦(字仲素,号豫章),罗从彦为程氏门人杨时(龟山)的高弟。《宋史·罗从彦本传》:“罗从彦字仲素,剑浦罗源人。曾祖文弼,祖世南,父神继。从彦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及长,严毅清苦,笃志求道。徒步往从杨时受业,见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尝讲易至乾九四爻,告以曩闻伊川说甚善,从彦即裹粮走洛,见而问之。颐反复以告,亦不外是。乃归卒业,尽得不传之秘。”朱熹也说:“罗仲素先生得河洛之学于龟山杨文靖公之门。”又说:“初龟山先生倡道东南,二人游其门者甚众,然语其潜思力行、任务诣极如罗公者,盖一人而已。”
3
龟山亲学于程颢、程颐,当其归家时,程颢尝曰“吾道南矣”,寄望颇殷。政和初龟山为萧山令,罗从彦已四十一岁。“徒步往学焉,龟山熟察之,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
4
《宋元学案》称:“往洛见伊川,归而从龟山者久之。建炎四年,特科授博罗主簿。官满,入罗浮山静坐。……先生严毅清苦,在杨门为独得其传。龟山初以饥渴害心令其思索,先生从此悟入,故于世之嗜好泊如也。”
5
罗从彦虽亦亲见伊川,其学问宗旨毕竟得于龟山杨氏,故《宋元学案》虽称其为程杨门人,终归之于龟山门下。而后来竟有“南剑三先生”(杨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宋明儒学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