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警策句释记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2mb。
书籍内容:
续藏经 沩山警策句释记
明 弘赞注 开诇记
沩山警策句释科文
释此警策大科分(二)
初题目(二)
一人 二法
次本文(二)
一长行(二)
一教诫(九)
一业因苦果 二生老病死 三生灭时速 四违俗入道 五名利失道 六启示三学 七不修学过 八业果时熟 九策励劝修
二示法(三)
一道行(六)
一立行 二惩诫 三求道 四择友 五结诲 六潜修
二禅教(二)
一禅学(二)
一示法 二赞勉
二教理(二)
一示教 二诫勉
三结劝(五)
一启发 二示教 三劝勉 四显示因果 五自行化他
二重颂(三)
一标颂题二颂教诫(十一)
一幻色 二时节 三生灭 四流转 五爱取有 六虚生空老 七无明惑 八慨时命速 九现因后果 十因果所由 十一循环不息
三颂示法(七)
一依师 二择法 三了妄 四归真 五相忘 六寂照 七双泯
沩山警策句释科文(终)
沩山警策句释记序
生死事大。迅速无常。学道人。当时刻以此为念。日月易迈。若弗云来。生者不修。死将奚具。饕餮陋习。诚为可耻。此沩山警策之所以作也。鼎湖。
在和尚。敷扬妙道。诱诲来学。谆恳切笃。奖掖备至。偶一日大众请师开示沩山警策宗趣。师以无碍慧辩。悦可众心。因复请师分科句释。使警策之旨洞然。无论上哲中流。皆可循修。悉诣至道。师之上足石箭诇公。记师日前阐演之言。注于章末。如锦添花。如膏助明。是书大有裨于后学。匪细故也。读是书者。而如见沩山焉。而如见在和尚与沩山异口同心。能推从上佛祖。竭力为人之处。与大众相劝勉咨儆焉。昔大安禅师云。我在沩山三十年。看水牯牛。今变作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趂亦不去。此真可谓能自警策者也。吾愿天下学道人。皆以大安禅师能自警策者而策之。
时
顺治庚子岁腊月禺山弟子邝裔书于龙江山麓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上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注
门人比丘 开诇 记
将释此文。大科分二。初释题目。次释本文。
●初释题目二
一人。二法。
○一人
沩山。
题目四字。上二字是能诠之人。下二字是所诠之法。人以山为称。法以警策为目。人以山为称者。山踞长沙郡西北。因师居之。以尊人故。而称山也。师讳灵佑。俗姓赵。福州长溪人也。年十五出家。二十受具戒。精究大小乘经律。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智禅师。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一日侍立次。丈令拨炉取火。师拨云。无火。丈自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是甚么。师因而悟入。礼谢陈其所悟。丈曰。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祇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师后充典座之职。时有司马头陀。自湖南来。谓丈曰。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丈曰。老僧往住可乎。陀曰。非和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之。徒不满千。丈令侍者唤首座来。问曰。此人何如。陀请謦欬一声。行数步。陀曰。不可也。复唤典座来问。陀一见。乃曰。此正是沩山主也。丈夜召师入室嘱云。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师遂往居焉。其山峭绝。蟠木穷谷。几千百里。为罴豹虎兕之宅。人迹罕至。师与猿猴为伴。拾橡栗充餐。经六七载。乡民稍知。率众共营梵宇。由是道传天下。禅学辐辏。遂建沩仰一宗。敷扬正教。四十余载。得悟者。不可胜数。入室者。四十一人。於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漱趺坐。怡然而化。世寿八十三。僧腊六十四。塔於本山南阜。敕谧大圆禅师。塔曰清净。
记曰。传云师住沩山日久。自知前身曾为越州村寺诵法华经僧。师示寂岁。去如来灭度。一千八百零二年矣。司马头陀。其人内秘直指之宗。外蕴人伦之鉴。兼穷地理。诸方创寺。多取决焉。首座。即华林和尚也。
○二法
警策。
此二字。乃一卷文之宗致也。警谓警诸未悟。策谓策诸后进。时沩山大师。因睹法末。情敝目滋。僧同陋俗。饕餮懈怠。无向上志。遂作此警策。以晓悟勉进焉。
记曰。按诸经论。或以单人为名。或以单法为名。或以人法为名。今此警策。正以人法为名。沩山二字。是后人所置。非大师自立。如常途注述。於题目下。别出作者名。今就题中标出。故以人法为名也。
○次释本文二
初长行。次重颂。
△初长行二
一教诫。二示法。
△一教诫九
一业因苦果。二生老死病。三生灭时速。四违俗入道。五名利失道。六启示三学。七不修学过。八业果时熟。九策励劝修。
○一业因苦果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
上句明业果。下句明众苦。此是业系苦相。业属过去。若果属现在。言其因中有系。故其果中有累。累非一致。故云众苦。众苦者。略言三苦八苦。广则八万四千尘劳诸苦。盖由凡夫。不了自心。起惑造业。以业系缚。故难免分段生死之形累。天台云。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智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法句经云。昔有四比丘。论世苦事。一言淫欲恼人。一言饥渴逼体。一言嗔恚扰乱。一言惊怖恐惧。共竞是非。佛言。汝等所论。不究苦义。身为诸苦之本。众患之源。当求寂灭。此为最乐。
记曰。夫万累本於身有。身由业系而生。业因烦恼而得。以烦恼无明惑故。作众生业。由斯业故。系缚有情。不得解脱。故於三界六道中。受种种身形。众苦之累。是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有身必苦。有形必累。老子亦云。吾有大患。为吾有心。吾若无身。何患之有。欲得无身须得无心。心为业用。业从缘起。若一念无生。患累俱捐。故肇论云。万累滋彰。本於妄想。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言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谓众生受於有漏五阴分段之身。性常逼迫。是为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若乐相坏时。苦相即至。是名坏苦。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曰行苦。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沩山警策句释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