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灵枢集注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mb。
书籍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经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约成书於春秋战国时期,撰人不详,宋·史嵩音释。二十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
目录
序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
卷二
本轮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卷三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卷四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卷五
经脉第十
卷六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卷七
经筋第十三
卷八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卷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一 癫狂第二二 热病第二三 厥病第二四
卷十
病本第二五 杂病第二六 周痹第二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十一
师传第二九 次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一 平人绝谷第三二 海论第三三 五乱第三四 胀论第三五
卷十二
五疟津液别第三六 五阅五使第三七 逆顺肥瘦第三八 血络论第三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十三
阴阳系日月第四一 病传第四二 淫邪发梦第四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四 外揣第四五
卷十四
五变第四六 本藏第四七
卷十五
禁服第四八 五色第四九 论勇第五十 背脸第五一 卫气第五二
卷十六
论痛第五三 天年第五四 逆顺第五五 五味第五六 水胀第五七 贼风第五八
卷十七
卫气失常第五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一 动输第六二
卷十八
五味论第六 三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四
卷十九
五音五味第六五 百病始生第六六 行针第六七 上膈第六八 忧患无言第六九
卷二十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一 通天第七二
卷二十一
官能第七三 论疾诊尺第七四 刺节真邪第七五
卷二十二
卫气行第七六 九宫八风第七七 九针论第七八
卷二十三
岁露论第七九 大惑论第八十 瘫疽第八一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序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问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喊也。谨按《灵枢经》日:新谷气入於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日喊。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日: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日: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於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由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髻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於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今嵩专访请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时宋绍兴乙玄仲夏望日。锦官史嵩题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黄帝问於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於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1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於一,终於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间乎,妙 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2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日: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写之时,以针为之。写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日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脸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才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缇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日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日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才针者,头大末锐,去写阳气;圆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问,不得伤肌肉,以写分气;锅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症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圆利针者,大如骛,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中弦若尖者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如梃,其锋微圆,以写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