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素书二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黄石公素书
经名:黄石介素书。旧题秦黄石公着。北宋张商英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清部。参校版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称《四库》本)。
黄石公素书
目录#1
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正道章第二
求人之志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义章第五
安礼章第六
序
黄石公《 素书》 六篇,按《 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於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於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 素书》 始传於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叔九畴,传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道至於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於刑名度数之间者欤?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於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於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於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髴此书所以不传於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张商英天觉序。
#1目录原缺,据正文标题补。
黄石公素书
宋张商英天觉注
原始章第一
道不可以无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离而用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弦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曰用而不知也。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於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於权衡者#1,得轻重而已矣。求於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於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 曰:乌兽鱼鳌咸若。《 诗》 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而次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铃於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后代。
道高则名随於后而重矣#2。
正道章第二
道不可以非正。
德足以怀远,
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次嫌疑,
嫌疑之际,非智不次。
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
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处义而不回,
迫於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
见嫌而不苟免,
周公不嫌於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孔子不嫌於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俊者,峻於人。豪者,高於人。杰者,杰#3於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於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胜於豪,豪肚於俊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志不可以妄求。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人性清静,本无系累,嗜欲所牵,拾己逐物。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禳,犹析禳而去之也。非至於无抑,恶至於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於逵无嫌,於心无疑,事不误尔。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4。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於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於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於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5。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赞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贤之所独。中庸者,众
人之所同也。
任材使能,所以济务。
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衍也。
弹恶斥谗,所以止乱。
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因古人之进,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於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於经也。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橛橛者,有所持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动。淑淑者,善之又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本德宗道章第四
本宗不可以离道德。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於博谋,
谋之欲博。
安莫安於忍辱,
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先莫先於修德,
外以成物,内以成己,修德也。
乐莫乐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诚,
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神於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
明莫明於体物,
《 记》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吉莫吉於知足,
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苦莫苦於多愿,
圣人之道,泊然无欲,其於物也,来则应之,去则无系,末尝有愿也。古之多愿者#6,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强,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官室则愿华丽,姬嫔则愿美艳,四夷则愿服,神仙则愿政。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至於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也。夫治国者固可不多愿,至於贤人养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悲莫悲於精散,
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於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其舍於形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目淫於色,则精散於色矣;耳淫於声,则精散於声矣;口淫於味,则精散於味矣;鼻淫於臭,则精散於臭矣。散之不已#7,其能久乎?
病莫病於无常,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人而无常,不其病乎?
短莫短於苟得,
以不义得之,必以不义失#8。未有苟得而能长也。
幽莫幽於贪鄙,
以身徇物,阁莫甚焉。
孤莫孤於自恃,
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强,项羽自恃其勇,王莽自恃其智#9,元载、虑杞自恃其狡。自恃则气骄於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之。
危莫危於任疑,
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任之,而怀光遂逆。
败莫败於多私。
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党亲远疏#10,小则结匹夫之怨天下之怒。此私之所败也。
遵义章第五
遵而行之者,义也。
以明示下者暗,
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於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暗也。
有过不知者蔽,
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迷而不返者惑,
迷於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於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於色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以言取怨者祸,
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令与心乖者废,
心以出令,令以行心。
后今缪前者毁,
号令不一,心无信而事毁弃矣。
怒而无威者犯,
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民威於斧钺#11。
好众辱人者殃,
己欲沽直名,而置人於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戮辱所任者危,
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慢其所敬者凶,
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12,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13。忠者,推逆人主之过而谏之#14。合意者多悦#15,逆意者多怒,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亡是也。
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
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私人以官者浮,
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陆赞曰:名近於虚,於教为重;利近於实,於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权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
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16矣。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措置失宜,群情隔塞,阿谀并进,私徇并行#17,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既用不任者疏,
用贤不任,则失士心#18。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行赏吝色者沮,
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多许少与者怨,
失其本望。
既迎而拒者乖,
刘漳迎刘备而返拒绝之也。
薄施厚望者不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19。
贵而忘贱者不久,
道足於已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唯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念旧恶#20而弃新功者凶,
切齿於睚毗之怨、眷眷於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於天下者,虽仇铃用,以其才也;虽怨叉录,以其功
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用才也。
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曹操强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
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其於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於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决策於不仁者险,
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21,
其财叉削。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捍疆场之虞#22。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货赂公行者昧,
私昧公、曲昧直也。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暴而生怨。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浊,涸也。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刑者,原於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人心不服则叛也。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非所宜加者,酷也。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安礼章第六
安而履之之谓礼。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善积则致於福,恶积则致於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
唐尧之节俭,李悝之尽地力,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衍也。
贫在弃时。上无常操#23,下多疑心。
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轻上生罪#24,侮下无亲。
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
自疑不信人,
暗也。
自信不疑人。
明也。
枉士无正友,
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是也。
曲上无直下。
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25。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国将霸者士皆归,
赵杀呜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邦将亡者贤先避。
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柄,林疏者大兽不居。
此四者,以明人之浅则无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弃玉取石者盲,
有目与无目同。
羊质虎皮者辱。
有表无裹,与无表同。
衣不举领者倒,
当上而下。
走不视地者颠。
当下而上。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材不胜任谓之弱。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夫冲和之气生於足而流於四肢,而心为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未之有也。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隋国残矣。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於倾;而能有终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阁官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见已生,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
已生者,见而去之也。将生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
绌心而无动。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锺。
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畏祸愈甚,而祸愈攻之。岂其有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26,
舜则八元、八凯,汤则伊尹,孔子则颜回也。
同仁相忧。
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饱叔也。
同恶相党,
纣之臣亿万,跖之徒九千是也。
同爱相求。
爱利则聚敛之臣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衍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凡有爱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同美相妬,
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27是也。男则赵高、李斯是也。
同智相谋。
刘备、曹操、翟让、李密是也。
同贵相害,
势相轧也。
同利相忌。
害相刑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五行、五气、五声散於万物#28,自然相感应也。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
六国合从而拒秦,诸葛通吴以敌魏,非有仁义存焉,特同难尔。
同道相成。
汉承秦后,海内凋弊,萧何以清静涵养之。何将亡,念诸将俱喜功好动,不足以知治道,惟曹参在齐尝治盖公黄老之衍,不务生事,故引参以代相。
同艺相规。
李酰之贼扁鹊、逄蒙之恶后羿是也。规者,非之也。
同巧相胜。
公输子九攻、墨子九拒是也。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自同志下皆所行所可预知。智者知其如此,顺理则行之,逆理则违之。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顺夷狄#29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部行#30,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绹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
如此#31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小大不同,其理一也。
黄石公素书竟
#1《四库》本无此『求於权衡者』句。
#2『随』,《四库》本作『垂』。
#3《道藏》本原脱『杰』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4『彰』,《四库》本作『张』,误。百子本亦作『彰』。
#5『友直』,《四库》本作『友也』。
#6『者』,《四库》本作『也』。
#7『不已』,《四库》本作『於已』。
#8『失』,《四库》本作『失之』。
#9『王莽』,《道藏》本原作『高莽』,误。今据《四库》本改。
#10『远疏』,《四库》本作『远正』。
#11《道藏》本原脱『民」字。今据《四库》本补。
#12『敬』,《道藏》本原作『能』,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3《四库》本无『中之』二字。
#14『推』,《四库》本作『惟』。又,《四库》本无『谏之』二字。
#15此句《四库》本作『谗者合意多悦』。
#16《四库》本无『才』字。
#17《四库》本无『私徇并行』四字。
#18『失士心』,《道藏》本原作『失天心』,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9『岂』,《四库》本作『非』。
#20《四库》本无『恶』字。
#21『之』,《四库》本作『其』。
#22『捍』,《四库》本作『弭』。
#23『操』,《四库》本作『躁』。
#24『生』,《四库》本作『无』。
#25此句《四库》本作『君不能用故也』。
#26《四库》本『同志相得』句前有:『重可使守固,不可使临阵;贪可使攻取,不可使临阵;廉可使守主,不可使应机。此五者,名随其才而用之』。
#27『萧良娣』,《四库》本作『张良娣』。
#28《四库》本无『五声』二字。
#29『夷狄』,《四库》本作『边陲』。
#30《道藏》本原脱『行』字。今据文义及《四库》本补。
#31『如此』,《四库》本作『详体而行』。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黄石公素书二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