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文明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求索真文明
作者:朱维铮
出版时间:2020-02-01
ISBN:9787521712896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我应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头脑,我可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头脑。

变征篇
题记
“晚清”已成为中外学者通用的历史概念。它的时间界定,下限很明确,当然指1911年清帝国被革命者推翻,上限呢?1840年发生的清英鸦片战争,固然是个通用的标识,但如果依据“晚”字的本义,特指帝国在政治上走向没落,好比日薄西山,那末作为鸦片战争结果的白下之盟,也只能看作帝国已入“晚”年的一个征兆,而且并非初兆。因此,所谓晚清的开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各有所解,以致显得有点模糊,可说理所当然。
帝国的没落不等于学术的没落。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通史论著便出现一种“共识”,似乎中世纪诸帝国的学术与政治总是同步的,而且学术行程总是追随政治行程,盛也从政,衰也从政。这种共识已成历史常识,但我还是以为黑格尔说得不错,常识虽然令人尊敬,对于历史研究却未必普遍适用。中世纪学术史早已表明,即使在君主专制最严厉的时期,即使正高涨的君主权力对学术进行政治干预最多发的时候,直接受权力专配的学说也只限于同时代并存的不同学说中的某一种。而且,这种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实际命运往往与权力的期许相悖。
理学在清代的遭际便是显例。还在明初,朱熹的道学便被尊为“正学”,那自然是说别的学说都不“正”。岂知明帝国的行程没有走到一半,朱学的“道统”席位,就几乎让骤兴的王学夺去,而王学的鼻祖陆九渊建构的“心学”体系,恰是曾被朱熹本人视作异端的。只是由于王学席卷思想界的势头,既遭内战打断,又遭故明遗老指控,后者甚至要它承担明清更迭而“亡天下”的罪责,因此朱学在清初才能勉强保其威灵。但章太炎在清末总结清代学术史,已指出“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使它丧失最后一点生气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帝和他的子孙。康熙帝固然是清建国后最有作为的满洲大君,但他在实现荡平内乱外祸的赫赫武功后,将目光投向“文治”,却仿效起胜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朱熹理学当作治理道德人心的法宝,但也如朱元璋那样讨厌御前学者们掉书袋,而宣称“真理”早被朱子讲明,考验是否“假道学”的不二法门就是“躬行践履”,于是那班“理学名臣”便专注于揣摩皇帝心机,以“造谎”来赢得皇帝的信用。康熙的继承人雍正、乾隆,继承的更是康熙晚年收紧文网的政策,以致总在怀疑汉族臣民都是欺诈成性的“假道学”,必须以特务网和文字狱来监视惩办,那效应不待说就是戴震痛恨的“以理杀人”。这样的文化政策在18世纪持续了近百年,首当其冲的恰是满洲君主捧上九天的朱熹理学,因而清代理学先于帝国政权而凸显死气,是不奇怪的。
在帝国“盛世”可以点缀文治的,既非理学,也非文学,而是“汉学”。从18世纪中叶后走向高度繁荣的汉学,不是在满蒙权贵统治下代表被压迫的最大民族汉族说话的政治学说,而是以恢复被“宋学”即宋明理学所替代的汉代经学旧貌为初衷的历史学说。这一派学者,共同服膺的是清初顾炎武的名言,所谓“舍经学无理学”。可是顾炎武提倡“经学”,是“别有用心”的,其心不在复古,而在非今,指望汉族士大夫通过复活汉唐主流学者“经世致用”的悠远传统,以最终达到恢复汉族统治权利的目的。雍正、乾隆间的汉学家们则相反,无不承认清帝国的统治,却又无不保持学术与政治的疏离。他们的主要活动空间是长江下游三角洲,学术取向也有差异,因而后人将他们分作吴皖二派。由苏州人惠栋开创的吴派,在政治上更谨慎,甚至标榜“百行法程朱”,来换取帝国统治者对他们的经典研究背离理学的容忍。由布贩出身的安徽休宁人戴震所光大的皖派,虽忍不住要批评时政,但同样坚持做学问必须忠于东汉传统。两派学者的“考古”著作,都显示他们把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作圣训,无疑都不同程度背离了顾炎武强调的“经术正所以经世务”的遗教。但那是有历史理由的,因为两汉经学家便十分重视区别“学”与“术”。
“学之为言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写入东汉章帝亲任主编的经学辞典《白虎通义》的这一定义,表明“学”的古老涵义是教育学的,指的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白虎通义》没有诠释“术”字,但它的整理者班固首创“不学无术”这一著名术语,说明他认定学与术并不等价。因而稍后成书的《说文》诠释“术”为“邑中道”,即今所谓“国道”,意为实践可以遵循的法则、技能与方法,就在实际上指出了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学贵探索,术重实用。自从公元前2世纪晚期西汉帝国以皇帝名义宣布“独尊儒术”,而董仲舒又向汉武帝解释说儒术就是“孔子之术”,那以后很长时间,列朝君主和他们的智囊,都以为术指“帝王南面之术”,泛指统治术,与教育后代的“学”不是一回事。这由南朝立学,有儒玄文史四门,而在隋唐,“帝王南面之术”则归一于有利于君主专制,不受三“教”纷争的影响,可得佐证。
学与术二字合为一词,据我寡闻所及,通行在11世纪王安石变法以后。依据周予同先生的考察,中世纪中国的统治学说形态,由汉唐经学演化为宋明理学,表征是“孟子升格运动”。我曾补充说,所谓“孟子升格”,即书升为“经”而人尊为“圣”,是唐宋间“经学更新运动”的产物,可作为转折点的人物,前有韩愈,后有王安石。而王安石“尊孟”,迫使《孟子》及其作者服从政治“改易更革”的需要,致使他的政敌程颐及其学派不得不充当他的学术的遗嘱执行人,似为悖论,实符历史。
因此,清中叶的汉学家,强调学与政疏离,在同时代便引起章学诚的愤慨,于所著《文史通义》等书中对这一取向大加攻击,尤其集矢于戴震。其是非且不论,谁的主张更合乎历史实相呢?看来不是章学诚。
然而汉学家们在大倡“实事求是,护惜古人”的同时,真的不在乎现状与历史的联系么?恰好相反,作为清代汉学学风表征的这八个字,是吴派大师钱大昕概括的。而这位以醇谨著称的嘉定学者,早在文集中表明,他对明清之际才出现的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了如指掌,也对满洲远祖的金人与宋人的冲突别有会心,因而他追求发现传统的本来面目,只能如梁启超所说,是“以复古为解放”。与他同时代的某些汉学家,对 ............

书籍插图:
书籍《求索真文明》 - 插图1
书籍《求索真文明》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求索真文明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