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想重用亲信,这事儿为何皇上办不了_吴钩_腾讯大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王安石想重用亲信,这事儿为何皇上办不了_吴钩_腾讯大家
dajia.qq.com
与女儿聊宋朝故事之三
台谏官
亲爱的女儿,我们今天来讲一个“阻击李定”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北宋熙宁三年(1070)四月。其时,王安石就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未久,备受争议的熙宁变法已经拉开序幕。相信历史课本会告诉你们,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受到保守派的顽固阻挠与强烈反对。
其实,在变法之初,更准确地说,在变法之前,朝廷上下都有改革的共识,
用朱熹的话来说,“当时非独荆公(王安石)要如此,诸贤都有变更意。”后来反对变法的苏辙、程颢,都曾在领导变法的决策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工作。
但王安石激进的变革,很快引发了抗议的声浪。王安石自己说,“法之初行,异论纷纷。始终以为可行者,吕惠卿、曾布也;始终以为不可行者,司马光也。余人则一出焉,一入焉。”朝廷俨然分成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新党),以及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旧党)。连原本属于变法派阵营的苏辙,也对仓促施行的“青苗法”充满忧虑,认为“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如此,则鞭棰必用,自此恐州县事不胜繁矣。”因而被王安石疏远,苏辙“每于本司商量公事,动皆不合”,只好辞职。
为了减少推行新法的阻力,王安石开始排斥反对派,提携新晋之士。那些依附王安石的新人,知道宋神宗有变法的决心,而王安石又深受神宗皇帝赞识,权柄炙手可热。当时的执政团队有五人:曾公亮、富弼、唐介、赵抃、王安石,但曾公亮“以年老依违其间”,富弼“称病不出”,唐介“与荆公争,按问欲理直不胜,疽发背死”,赵抃孤立无助,“唯声苦”,只有王安石最富生气,时人便以“生老病死苦”来形容这个执政团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想见,热切拥护新法、投靠王安石的新人当中,虽然也有真心支持变法的有识之士,如章惇;但也不乏搞政治投机的谄谀小人。
司马光说,“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王安石),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程颐说,“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世务,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为有才能知通变,用之
”,说得并非没有道理。
我们今天要说的李定,就是这样一名“谄谀之人”,人品比较坏。
你知道,九年后,即元丰二年(1079),宋朝发生了一起“乌台诗案”,苏轼因为写诗讽刺新法,被执政的变法派逮捕入狱,而极力罗织罪名、欲置苏轼于死地的,就是这个李定。不过在熙宁三年,李定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小人物。
李定,“扬州人也,少受学于王安石”,是王安石的学生,进士及第后,任秀州判官。判官,是宋代州政府的幕职官,在文官体系中属于初等序列,又称“选人”。熙宁三年,王安石的亲信、知审官院孙觉(相当于人事部部长)到淮南考察,“极口荐定,因召至京师”。
当时朝中大臣正就青苗法的利弊争得不可开交。李定初到京师,先去拜见知谏院(相当于上议院议员)李常。李常问他,“南方之民以青苗为如何?”李定说:“皆便之,无不善。”这里李定显然撒了谎,因为青苗法的弊端此时已暴露出来。李常便告诉他:“今朝廷方争此,君见人,切勿为此言也。”
李定回头又拜会了老师王安石,并向老师拍胸脯保证:“定惟知据实而言,不知京师不得言青苗之便也。”王安石大喜,便将李定推荐给宋神宗,又叮嘱他,见了皇上,你就说新法“皆便之”。宋神宗召李定入对,果然问起新法之事,李定“如安石所教”,说新法非常好啊,下面的老百姓都很欢迎。神宗听了很是高兴。
宋神宗与王安石心有灵犀,都认为要重用李定,毕竟是一个支持变法的年轻人。
当下,皇帝写了手诏,“批付中书,欲用定知谏院”。但宰相曾公亮反对,“以前无此例,固争之”。宋神宗只好退而求其次,改任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太子中允”为寄禄官,仅为叙迁之阶;“权监察御史里行”为差遣,是实际上的职务。
按照惯例,资历低的官员出行监察御史,须加“里行”二字,类似于“实习”之意。权监察御史里行,相当于下议院实习议员。
谏官、御史,宋人将其合称为“台谏官”。台谏官品秩虽低,但权力不小,在宋朝的制度设计中,但凡“诏令乖当、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赋敛繁暴、狱犴稽留,并令谏官奏论、宪臣弹举”。台谏“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因此,欧阳修认为,“谏官虽卑,与宰相等”。
说到这里,我想告诉你,宋朝政体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二权分立”结构,君主虽然掌握着最高的世俗权威、最终的仲裁大权,但宋人认为君主当垂拱而治、不亲细故,执政之权归宰相领导的政府,另设独立于宰相的台谏系统监察政府。
用北宋谏官程瑀的话来说,“人君亦何为哉?相与论道者,台谏也;相与行道者,宰执也。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天下之事,不过利与害。台谏曰是,宰执曰非,人君察焉,果非也,过在台谏,不在宰执。若以是为非,则宰执何所逃罪哉。宰执曰害,台谏曰利,人君察焉,果利也,过在宰执,不在台谏。若以利为害,则台谏何所逃罪哉。”了解了宋代的这一政体,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宋神宗与王安石执意要将李定任命为台谏官。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宰相之执政权如同是国家机器的动力系统,台谏之监察权如同是刹车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合作、牵制,才能维持权力运转的平衡与安全。王安石与宋神宗希望给他们的变法开足马力、驶入快车道。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台谏系统老是踩刹车板,让王安石很恼火。比如谏官李常,是王安石的朋友,但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屡有异议,称均输法、青苗法敛散取息,“以流毒天下”。王安石“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连老朋友的面子都不给。
因此,在熙宁三年,王安石借宋神宗之手,对台谏系统作了一番人事方面的洗牌。依宋朝政制,为了保障台谏官的独立性,“谏官必天子自择,而宰相勿与”,作为执政官的王安石是无权干预台谏官任免的。
但是熙宁初年,君相一体,王安石的意志,就是宋神宗的意志,于是台谏系统中的反对派,多被清洗出局:御史中丞吕公著外放颍州;侍御史知杂事陈襄罢职;监察御史里行张戬被贬至江陵府公安县;权监察御史里行程颢迁京西路提点刑狱;右 ............

书籍插图:
书籍《王安石想重用亲信,这事儿为何皇上办不了_吴钩_腾讯大家》 - 插图1
书籍《王安石想重用亲信,这事儿为何皇上办不了_吴钩_腾讯大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王安石想重用亲信,这事儿为何皇上办不了_吴钩_腾讯大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