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国相遇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7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与民国相遇
唐小兵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Copyright©201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与民国相遇/唐小兵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
ISBN 978-7-108-05697-9
I.①与… Ⅱ.①唐… Ⅲ.①中国历史-史料-民国 Ⅳ.①K258.0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11547号
责任编辑 李佳
装帧设计 康健
责任印制 徐方
出版发行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铭传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7年1月北京第1版 2017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635毫米×965毫米 1/16
印 张 19.5
字 数 258千字 图12幅
印 数 0,001-8,000册
定 价 42.00元
目录
作者简介
新一代学人在挣扎中奔突而出的新学术(代序)
第一辑 书生
岂有文章觉天下?
学人论政《大公报》
百无一用是文人?
众声喧哗里的文人无行
书生吴宓的辛亥志
“与其积钞票于箧,不如积阅历于身”
张季鸾的人生观
“单身汉”金岳霖的美好生活
《独立评论》的聚散离合
革命在远方?
矛盾体:“五四之子”顾颉刚
民初政局的一段往事
民国报人的风骨
十字街头的塔
亭子间里的上海文人
第二辑 相遇
“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
中国游子的美国意象
魂兮归来,燕京精神!
老清华的体育精神
文化自信心从哪里来?
美国记者的北平往事
摩登上海的另类历史
内山完造的上海记忆
民国新学生的浮世绘
清末民初的新旧之争
新旧之争中的学院政治
乡村葬礼中的传统之魅
第三辑 情感
“两地书”里的沈从文与张兆和
真名士,不风流
《两地书》里的鲁迅与许广平
冲决网罗的一颗珍珠
反潮流的新女性
毛彦文的情感世界
一个贞洁主义者的爱情观
宋教仁与道德严格主义
乡土中国的两副面孔
第四辑 故旧
政治与人情的双重奏
容闳记忆中的洪杨之役
曹汝霖的“五四”记忆
民国元老颜惠庆的辛亥记忆
京派文人的生死爱欲
军阀阎锡山的精神世界
“先知”杜亚泉
钱穆与老北平的文化世界
殷海光记忆中的西南联大
水木清华的流光碎影
作为启示录的《林氏家风》
第五辑 艺文
诗意地栖居是如何炼成的?
《大公报》与京派文人的文学梦
花果飘零的诗文世界
来今雨轩的前世今生
林徽因与“太太的客厅”
鲁迅与黎烈文的一段情谊
文化上海的历史记忆
第六辑 书话
徊徨中的晚清知识人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何兆武
学人本色许倬云
从日常生活中拯救知识人的历史
书生论政的历史剪影
接续民国史学传统
知士论世的史学
我们的大学史该如何书写?
附录:象牙塔与百乐门——民国上海的大学生“禁舞”事件考述
穿越民国时光的交叉小径(代后记)
注:“□”同原版纸书
作者简介
唐小兵,湖南衡阳人,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史、左翼文化与中国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记忆等领域的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南风窗》特约编辑,主要著作有《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十字街头的知识人》等,作品散见于《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读书》《思想》等期刊。
新一代学人在挣扎中奔突而出的新学术(代序)
钱理群
我和唐小兵只见过两面。第一次是2003年我退休后到复旦大学讲学,唐小兵也刚考到上海读研究生,就来听我的课,后来写了一篇《与钱理群相遇》,其中谈到了我面对“精致的冷漠和世故的清醒”的青年听众所感到的寂寞与尴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将其收入了《钱理群讲学录》一书里。再就是一个多月前,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的唐小兵,从上海到北京开会,特意来找我聊天,像老朋友那样,畅谈了一下午。他将刚出版的第一本随笔集《十字街头的知识人》送给我,以后又寄来了这本《与民国相遇》的书稿,希望我为之写点什么。我欣然同意了。之所以答应得如此爽快,是因为我一直在关注唐小兵这一代学人,并且看好唐小兵,他的“初出茅庐”之作自然引起我的兴趣,并且有话可说,要说。
这需要从十七年前说起。1998年我给自己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做了一次谈话,题目是《沉潜十年》(文收《我的教师梦》),要求他们“一定要‘沉静’下来,即‘板凳甘坐十年冷’,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打好做人的根基、学术的根基,而且要‘潜入’下去,潜到自我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以后,这就成了我和青年交往的主要话题。例如2004年以及其后数年间在烟台大学等高校做《漫谈大学之大》的演讲,同年和青年志愿者谈“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时(文收《致青年朋友》),也都反复告诫在读的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不要迷惑于眼前的一时一地之利,更应该摆脱浮躁之气”,要“学学大侠的定力,排除一切干扰,不为周围的环境、气氛、舆论、时尚所动,气定神闲,我行我素”,“在苦痛的沉默”中“沉潜十年”,并一再表示,“我把希望寄托在十年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那一批人身上,我十分关注他们,或许他们才真正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在这批人身上,而不在现在表演得很起劲的一些人,那是昙花一现!”
我把希望寄托于当时二三十岁的大学生、研究生,即“七〇后”“八〇后”的青年,是基于对我自己这样的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即“三〇后”这一代,和“文革”时期的大学生、中学生,即“四〇后”“五〇后”“六〇后”的失望与不满。这样的不满,首先是知识结构上的,在《沉潜十年》的谈话里,就谈到“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是在‘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不仅因为不懂外文,对于西方文化了解甚少,对西方现代文化甚至处于无知状态,而且古文的根底也很差,于古代传统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与民国相遇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