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自我修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部分 美学概论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三角形的运动
第三章 精神变革
第四章 金字塔
第二部分 绘画
第五章 色彩的心理效果
第六章 形式与色彩的语言
第七章 理论
第八章 艺术与艺术家
第九章 结论
第十章 引言
第十一章 点
第十二章 线
第十三章 基础平面
版权信息:
书名:艺术家自我修养
作者:(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著;王蓓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ISBN:9787568022132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死磕读书杂志会
第一部分 美学概论
第一章 引言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情感的源泉。因此,每个文明时代都能创造出其独有的艺术,且不可复制。若试图重现过去的艺术原则,充其量也只能造出犹如流产胎儿般的艺术作品。正如我们不可能去经历和感受古希腊人的生活与情感。那些仿照希腊雕刻原则进行雕刻的人们,只能获得形式上的相似,其作品虽可留存于世,但却是无魂之作。这种模仿就像猿猴模仿人类动作那般滑稽可笑。猴子在表面上可以像人类那样坐着,捧着书,翻动书页,并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但这样的行为却毫无意义。
然而,在各种艺术的形式原则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源于迫切需要的外在形式。在整个道德和精神环境中内在趋势的相似性(那起初为人苦苦追寻但终被忘却的目标),唤醒了一代人相似的内在情感,而那些曾被用来表达当时人们各类见解的形式也是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何会对原始人类的作品产生同情、理解甚至是亲近之感。正如我们自身那样,这些纯粹的艺术家们寻找的是能够在其作品中表现内在真实的方法,其结果就是外部的偶发因素被自然而然地忽略了。
这些对灵魂与肉体间密切联系的认知尽管重要,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在长期的物质主义影响下,我们的灵魂最终被无信仰、无目标、无梦想而产生的绝望所唤醒。物质主义的噩梦将人生变成一个邪恶且无意义的游戏,而这场噩梦还将持续。被唤醒的灵魂试图获得解放,但却仍无法摆脱物质主义的控制,就像苍茫夜空中一束微弱的星光。这束微光是一个预兆,但灵魂却不敢承认自己的恐惧,它分辨不出那微光和那黑暗孰是虚幻、孰是现实。这个疑虑和挥之不去的压抑,通过物质主义将我们的灵魂同原始人的灵魂截然区分开来。就像一个挖掘出来的古董花瓶碎片,虽然珍贵却已破碎,我们破碎的灵魂显得如此不真实。正因为这样,任何朝向原始的回归——现在所经历的暂时性的形式上之同化,都只是昙花一现。
过去与现在形式上的相似尽管显而易见,但本质上却截然相反。前者是纯粹的外表相似,没有任何前景;而后者是内在的,它孕育着无限的可能。经历过一个几乎被物质诱惑所征服了的时代,人类的灵魂最终摆脱了罪恶的纠缠,在磨难和痛苦中重生,重现纯粹。那些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对艺术内容曾起过作用的恐惧、愉悦、忧伤等粗糙的情感,已无法引起艺术家的兴趣。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相对复杂和微妙的时代,而他们也将会尽全力唤起更微妙且无法言喻的情感。他们的艺术创作也定能使那些感情细腻的观众产生共鸣。
然而,现在的观众还不太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情感。在艺术的领域里,他们所追求的仅仅是出于实用目的而对现实的模仿(如普通的肖像画),或是遵从特定绘画手法的作品(如印象派的绘画),又或是那些在自然形式中隐藏其真实特性、表现内在情感的画作(德国人称其为“stimmung”,即“情调画”
)。所有这些形式,若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则完成了自身的使命,且成为艺术精神的养料。这番话虽是在说第一种情况,然而却更适用于第三种情况,即观众意识到了其内心深处的共鸣。当然,这种和谐(或反差)不可能是毫无价值或草率肤浅的。实际上,具备这种情调的画作能够加深和荡涤观众的情感。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艺术作品都能使灵魂免受粗俗的侵扰,也能校正灵魂,就如同音叉能够校准乐器的声音一样。然而,声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精准只是单方面的,而且完全未穷尽艺术所能产生的效用。
试想象一座或大或小的展厅,里面有许多展室。展室的墙上挂着各种尺寸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通过颜色展现出各种现实景象:在阳光下或是阴影里的动物,有的在饮水,有的躺在草地上;紧邻着是一幅耶稣受难图,这是一位非基督教徒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描绘花草和人物的画作,这些人物或坐或站或走,他们大部分都是裸体的,在背景上还有很多因为透视而缩小了的裸体女性形象;还有一幅画是放着苹果的银碟子;一幅某某先生的肖像画;一幅日落图;一幅身着粉色衣裳的女子图;一幅画着一群正在飞的野鸭;一幅画着某男爵夫人;一幅画着飞翔的野雁;一幅画着一个白衣女子;一幅画着被阳光照耀形成的斑驳光影里的牛群;一幅是某位大使的肖像画;一幅是身着绿衣的女子,诸如此类。所有这些绘画作品都被精印成一本画册,标注着作者和画作的名字。人们手捧着画册在一幅幅画作前踱来踱去,翻看着画册,口中念着作者和画名。之后便悄然离去,在精神上既无增益也无损耗,又重新去做那些关乎个人利益,但与艺术毫不相干的事情。若是如此,他们为何要来?每一幅画作都是一场人生,都被描绘上了神秘的色彩,或是充满磨难,或是充满疑惑,或是充满热情,又或是充满灵感。
人生将向何方去?艺术家的灵魂及其敏捷的才思又将指向何方?它又带着何种讯息?舒曼说:“给人类心灵深处带来光明是艺术家的使命。”托尔斯泰说:“艺术家是能描绘出世间万物的人。”
让我们回想刚刚所描述的那个展览,对这两种关于艺术家行为的定义,我们必然会选择后者。因为,只要我们或多或少地有些技巧、有些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精力,我们就能将各种事物粗略地或精细地“涂”在画布上。而若能做到使整张画布布局看起来和谐,那么它便是一件艺术品了。但是观众却冷眼相待、漠不关心,对此艺术作品无动于衷。鉴赏家会称赞这“技巧”,正如人们会赞叹走钢丝这样的绝活儿;鉴赏家会欣赏这“画技”,就像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品尝一块点心。然而,饥饿的灵魂却没有得到任何满足。
人们溜达着穿过一个个展室,时不时地做些评价,有些画“不错”,有些画“真漂亮”。而那些该说点什么的人却什么也 ............

书籍插图:
书籍《艺术家自我修养》 - 插图1
书籍《艺术家自我修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艺术家自我修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