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言
推荐序一 传媒即思维
我的猫做梦了。
因为天冷了,我将放养在山中的波斯猫班尼重新带回家。放养之前,班尼从来不做梦;重新家养后,班尼有个变化:开始做梦了。一天半夜,在我工作的时候,忽然听到班尼开始说梦话,它喵喵地叫得像它小时候那样,眼睛却紧紧闭着。过了一会儿,它又开始频频蹬腿,好像在抓猎物。我知道,班尼这是在做梦。做梦这种“活儿”,连猫都可以胜任,可见,弗洛伊德想通过对梦的研究来解析人的本质,结果充其量是把人研究到猫的水平。猫能像人那样做梦,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做梦不需要工具。从事需要工具才能进行的信息活动,是人区别于猫的主要地方。在这点上,麦克卢汉显然高于弗洛伊德,因为他说“传媒即是信息”。这意味着,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媒介(工具)方式决定人的信息方式,相当于信息生产力决定思维生产方式。“传媒即是信息”这个著名论断,首先就把我家的猫排除在外了,因为我家猫除了拿报纸磨牙之外,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传媒。
《浅薄》这本书,核心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提出问题的角度
围绕“传媒即是信息”这条主线,作者思考的是,随着人类媒介工具的革命,人本身的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这个革命性的媒介,将怎样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维。这本书大半部分内容的聚焦点都在于:在互联网这种“新造纸术”出现后,“力图搞清楚自己头脑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可怜猫头脑中的信息,不会随传媒改变而改变。)
作者的逻辑,是从“传媒即是信息”这个基点展开的,这个命题的前半部分是传媒,即思维上的生产力工具(中介)的变化;后半部分是信息,即思维上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大脑运转方式的变化。对前一个方面,作者指出:“互联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在众多影响人类思维模式的工具当中,互联网是最新出现的一种工具,这是对它的最佳理解。”“除了字母和数字之外,互联网可能是引起大脑改变的唯一一项最有力的通用技术。最起码是自有书籍以来最有力的一项技术。”对后一个方面,作者认为,“只有在智力发展史的全面背景下来观察,才能对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作出正确判断。”他最关心的是:“使用互联网会对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影响”。
结论的含义
《浅薄》这本书思考的结论,体现在书名“浅薄”之中。用我的话解释就是:工业化思维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信息化思维方式是透过本质看现象,由深入浅。后者达到的,就是浅薄,而浅薄比深刻境界更高。
浅薄,在汉语中带有贬义,但在本书中却不是贬义。思维上的浅薄,一般是说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因此,它是与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一般人由于受传统工业化影响,总是觉得本质高于现象,因此深刻好,浅薄不好。但我们不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相当于“传媒即是信息”中的“信息”),是特定思想工具(相当于“传媒即是信息”中的“传媒”)决定的结果,是柏拉图《理想图》中所说的那种“洞穴之见”,“有效期”不过二三百年。人类第一个为现象正式翻案的大思想家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他提出“回到事物本身”(又可译为实事求是)的著名命题,一举扭转了工业革命后过分注重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改革就是摆脱“深刻”的教条而尊重“浅薄”的实践并取得成功的范例。《浅薄》这本书是从传媒 从造纸术到互联网 演变的角度,对回到事物本身的思维方式的一次有趣探析。通过本书,人们赫然发现,真正使现象式思维成为可能的生产力,就是互联网传媒。超脱于工业化这个区区三百年的短期事件,回到思维方式的历史本然状态就会发现,现象式思维,包括碎片式思维、并行式思维、协同式思维、非线性思维、创新式思维 这些与互联网传媒高度匹配而具有“浅薄”特点的思维方式,与黑格尔时代传统工业化“深刻”思维方式格格不入,却正是人类大脑演进的方向。
互联网式思维的好处
有利于将价值聚焦当下与此在
作者正确地注意到了时间概念的即时化这个方面,指出:“近年来,随着MySpace、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纷纷出现,网络业务的发展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速度。正如Twitter网站的一句口号所说的那样,这些公司致力于为数以百万计的用户进行 实时更新 ,提供永无止境的 数据流 ,他们可以随时发送简短的信息,交流 此时正在发生的事情 。”
如果作者在IT方面足够专业,他还应该发现空间概念“此在化”这一更新的动向,比如定位服务(LBS),并且发现除了Foursquare外,他说的上述三家公司正把重兵投向定位服务。即时化与定位服务正好与作者所说的机械钟与地图构成绝配,反映出思维方式转变背后的媒介动因转变。由此还可以看清,浅薄的含义并不像我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它直接对应的,应是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当下的价值。所有深刻,都必须接受此在在空间上的检验与当下在时间上的检验,看这种深刻在此在与当下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可以回到此在与当下这一“事物本身”。
有利于返魅
返魅不是作者说的,是我对其精神实质的重新阐释。具体来说它是指反映在社交和协调活动中的生命有机性。
一是互联网式的思维,是有别于原子论式思维的社会网络式思维,也就是经络式思维。例如在社会网络化服务(SNS,此前普遍被误译为网络社会化服务)中,“社交网络把私密信息 过去属于书信、电话和耳语的范畴 变成了新兴大众传媒的传播素材,赋予人们一种强制性的社交方式和联系方式。”
二是协调式的思维。作者说:“研究表明,由于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我们的某些认知技能到了加强,有些是大大加强了。这些技能通常涉及手眼协调、反射反应、视觉信号处理等低层次的或者较原始的大脑功能。”
对此,我有切身体会。一次,邻家幼女婷婷闯进我的山间办公区,硬要和我分享网络。我让她随便挑一台笔记本,用Manual Switch将网络切换给她。婷婷跟我并排坐在一起,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只见她用“植物”同时对付几路并排行进的“僵尸”。虽然手忙脚乱,居然利用手眼协调,将大多数“僵尸”挡在了门外。我当时就陷入沉思,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哪种教材和考试能让小孩子具备这种快速反应下的手眼协调素质呢?我从来不反对我的孩子玩游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化的现 ............

书籍插图:
书籍《浅薄》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浅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