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文之悦/(法)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译.—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ISBN 978-7-208-13903-9
Ⅰ.①文… Ⅱ.①罗…②屠… Ⅲ.①哲学思想-法国-现代 Ⅳ.①B565.5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42439号
责任编辑 赵 伟 顾兆敏
营销编辑 许 卓
封面设计 朱鑫意
文之悦
[法]罗兰·巴特 著 屠友祥 译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出版
(200001 上海福建中路193号 www.ewen.co)
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发行 上海商务联西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 890×1240 1/32 印张 6.25 插页 2 字数 156,000
2016年7月第2版 2016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208-13903-9/B·1191
“我生命的唯一激情乃是恐惧”——罗兰·巴特《文之悦》简说
一
罗兰·巴特《文之悦》(Le Plaisir du texte)一书,是以沉思风格呈现出来的格言之作。全书结撰以四十六个断片,循字母顺序排列,大抵旨在以表面的有序示演潜在的无序,拟现语言的本质。此书谈论欲望,审视身体,将语言的混杂看做达到极乐之境的契机,判定断续可引动快乐,因而采取断片的写作形式。作为巴特晚期的一件代表作,它显然把愉悦的道说和愉悦的写作合一了,且放在前所未有的位置。这一自由的写作境域,应该说是作者后期诸作的共居之地。
在《罗兰·巴特自撰学记》(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1975)开头的一个断片里,作者说他的写作有两类文,一是具反冲或反抗的性质,因愤怒、恐惧、未明说的抗辩、轻微的偏执狂、卫护、事件而引致;另一则含主动的性质,因愉悦而引致。然而前一种文经写作、修改、顺应于风格的虚构,从而也含具了主动性。那么,说到底都因由愉悦或充满了愉悦。前一类文最明显的,是《批评与真实》(Critique et Vérité,1966),为回击皮卡尔(Raymond Picard)的《新批评还是新欺骗》(Nouvelle Critique ou nouvelle imposture)而作。后一类文最明显的,为《符号帝国》(L'Empire des signes,1970)、《恋人絮语》(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1977)、《明室》(La Chambre claire,1980)。
《文之悦》的标题涉及愉悦,其写作却是因由恐惧、未明说的抗辩和事件而引出。其中未明说的抗辩,如第三个断片“絮咿”,我认为牵涉到1968年的五月风暴。
我得到一文。此文烦扰我。可称之为絮咿。文的絮咿仅是语言的泡沫而已,受写作之纯粹需要的影响而形成。我们在此不是对付反常,而是与要求打交道。作者结撰他的文,使用一种乳儿的语言:急不可待,不假思索,发乎天真,啧啧嗒嗒的幽微的奔泄(这些含乳的音声,卓绝的耶稣会士凡吉纳康将之设想为介于写作和语言之间):这是毫无目的的吮吸的姿态,一种尚未分化的口欲的激动,将产生口福之悦与语言之悦这两种口欲掺合了。你针对我而说以便我可读你,然而我只是你倾卸此说的人物而已;在你眼中,我是乌有先生的替身,无象无形(依稀有点儿母亲的样子);就你来说,我不是一个身体,甚至不是一个对象(我可不在乎:我并不是生命需要确认的人),而仅仅是一个宜于吐露的场地,接纳物。或可说,此文讲到底是你全然不醉之际写成的;这类絮咿之文便是一种冷感之文,犹如一切要求皆是冷感的,直至欲望、神经症在要求中形成了为止。①
这里,絮咿之文的作者指革命时的学生,他们禁止研究导师言说,自身却大肆言说。罗兰·巴特表达了未明言的愤怒。“要求”所处的区域是政治,它排逐了欲望。②罗兰·巴特觉得这点不可忍受,这是他写作《文之悦》的出自反冲的动力。在他眼里,政治是一种再现(表现),展呈为模拟者和原型的关系(模仿关系),其中有主从、源流的层级;而欲望则是一种生产,处于“重演者和模拟者的关系”③,它们是平等的,都为复制者,无主无次,互为源流,这也就是处在编织过程当中的“文”,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可能性。而“絮咿”则不需要对象,不把对方看作身体、看作文,因而是冷感的。
要祛除冷感,要使欲望、神经症在要求中形成,创立乌托邦是一条途径,罗兰·巴特引用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对神经症的界定:“对某一终极的不可能之事的过分认真而畏惧的理解。”④也就是对乌托邦的过分认真而畏惧的理解。“文之悦”、尤其是“文之醉”在很大程度上也为乌托邦观念。“这是一种未来文化的观念,源自彻底、闻所未闻、无以预见的革命。”⑤
二
罗兰·巴特取一个视角,认定两条边线之间可以产生悦和醉。譬如使表面的政治之物非政治化,使表面的非政治之物政治化。但最关键的,则是“使必须被政治化之物政治化”⑥。因为除非不写作,凡写作,都是政治化之物。政治寄寓在基本的语句结构中,写作者无法逃避。现代性曾“竭力抵制为作品而设立的市场(凭着将自身游离于大众传播之外),抗拒符号(靠着免去意义,靠着癫狂)”⑦,然而正是由于现代性的非商业化的目的,方显示了它的价值和用处,这实际上恰好成就了其商业化的功能,虽则违背它的初衷。
罗兰·巴特的生命是写作,是祛除陈词滥调的语言运用,而政治语言是典型的套语,它将语言统一起来(“不论什么组织,均首先使语言统一。”⑧我们从罗兰·巴特这句话也可以领悟到斯大林为什么对语言问题这么感兴趣),只有统一,才具力量,人类建造“巴别塔”的象征意义也正在于此。罗兰·巴特的立场是要“介入政治”,进行战斗,实现知识分子(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他引用布莱希特《政治和社会论文集》的观点道:“我将介入政治,似乎是推卸不了的。……我的整个生命必须致力于政治,甚至为政治而牺牲,都是完全可能的。”⑨一方面要介入政治,一方面又要抛弃重复而老套的政治语言,这分寸怎样把握?罗兰·巴特的写作自始即面对这一问题。受五月风暴的触发,他“带着恐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之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