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Contents
译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Landmarks
Table of Contents
封面
标题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我与你 / (德) 马丁·布伯著 ; 徐胤译. -- 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2
ISBN 978-7-201-12880-1
Ⅰ. ①我… Ⅱ. ①马… ②徐… Ⅲ. ①宗教哲学-研究 Ⅳ. ①B92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29773号
我与你
WO YU NI
出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人 黄沛
地址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康岳大厦
邮政编码 300051
邮购电话 022-23332469
网址 http://www.tjrmcbs.com
电子信箱 tjrmcbs@126.com
产品经理 曹曼
责任编辑 张璐
特约编辑 秦晓华
装帧设计 王易
制版印刷 北京旭丰源印刷技术有限公司
经销 新华书店
发行 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开本 880*1230毫米 1/32
印张 4.25
印数 1-8,000
字数 80千字
版次印次 2018年2月第1版 2018年2月第1次印刷
定价 56.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译序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宗教哲学家之一,马丁·布伯(1878—1965)对西方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的重大影响无需赘言。1923年出版的《我与你》是他的代表作,也被作者本人称为“我的第一部毕生之作”;书中所主张的“对话原则”,一举奠定了布伯作为思想家在学界的重要地位。就此,著名学者沙洛姆·本-科林(Schalom Ben-Chorin)评价道:“对话哲学在20世纪哲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它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马丁·布伯。”
然而即便是在西方,这一切也并非水到渠成。在布伯逝世后的二十五年里,其思想的重要性虽然广受认可,却始终未能自成一派,即便是在以色列也鲜有人问津。但可喜的是,进入90年代后,布伯思想的价值在多方面得到了发掘。尤其是从2010年起,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启动了21卷马丁·布伯作品集的编纂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出版15卷。
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介到中国之后,《我与你》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例如,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曾撰文评价道:布伯的见解对于片面地陶醉于主体认识客体和征服客体的我国思想文化界来说, 应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更为可喜的是,布伯的思想不仅在哲学和宗教学界得到了肯定,它在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上的价值也正在被逐步发掘。
毫无疑问,《我与你》受成书年代所限,书中的些许思想或许有陈腐之嫌;但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它带给我们的启发却永不过时。本书有着浓重的思辨色彩,“人”与“关系”是它思考的重心。“我”和“你”之间的关系,既是人与上帝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的相处之道。只要细心研读,相信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收获自己的答案。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本书一直只有陈维纲先生翻译的版本传世。陈先生的译本文采斐然,也给我带来了诸多启示。美中不足的是,该书经英文转译,也因此承袭了英译本的一些谬误。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得知杨俊杰教授的译本已在不久前问世,惜因身在国外,尚未有机会拜读。两个新译本不约而同出版,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读者对《我与你》一书的巨大兴趣。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译者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力求使译文准确得体,以飨读者。但限于时间和自身水平,难免有所疏漏,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徐胤2017年11月于德国柏林
人类的双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
语言中基本词汇的双重意义,决定了人类的双重态度。
基本词汇不会逐个出现,而是成对出现。
“我-你”是基本词汇之一。
另一个基本词汇是“我-它”,其中,“它”也可以被替换成“他”或者“她”,而并不改变语意。
所以,人类的“我”也是双重的。
因为“我-你”和 “我-它”中的“我”并不相同。
基本词汇不会产生额外的意义,它们一被人说出,便一直存在。
基本词汇反映了事物内在的本质。
说到“你”,也就提到了“我-你”中的“我”。
说到“它”,也就提到了“我-它”中的“我”。
“我-你”只能随事物的所有本质一同道出。
“我-它”永远都道不尽事物的所有本质。
“我”不能独立存在,它或附属于“我-你”,或附属于“我-它”。
人们说“我”,指的其实是上述两者之一。当他说“我”时,他所指的那个“我”便出现了。即便他说的是“你”或是“它”,其所对应的那个“我”也会一道出现。
作为“我”存在也即说出“我”。说出“我”,即说出了其对应的某个基本词汇。
说出基本词汇的人,也便进入其中,驻足其间。
人生不仅限于围绕及物动词展开。人的一言一行,不一定必与某样事物相关。我感知某物,我感觉某物,我想象某物,我想要某物,我感受某物,我思考某物。人生当不止于斯。
凡此种种,共同为“它”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而“你”的世界,则另有基石。
人们说“你”,并没有言及其他。因为有一样事物,就必有另一样事物,每个“它”都与另一个“它”相邻。“它”之所以为“它”,便是因为“它”与另一个“它”交界。而说到“你”的地方,必无他物。“你”字并无界限之分。
说“你”之人必无其他,亦一无所有,但他却处于关系之中。
人们常说,人感知世界,此话何解?人彷徨于事物表面,感知它们。他从中总结事物的特征,得出自己的经验,从而感知事物的存在。
但光凭经验还不足以感知世界。
因为由经验所感知到的世界,只是“它”“他”和“她”的排列组合。
我感知某物。
即便是在“外在”感受的基础上再加上“内在”感受,也不会改变什么。内外之分源自人类对死亡秘密的漠视,所以也难以永恒。内与外一样,都离不开物!
我感知某物。
即便是在“显性”感受的基础上再加上“隐性”感受,也同样不会改变什么。有人为此沾沾自喜,以为发现了事物隐藏的部分,掌握了内情,找到了解密的钥匙。哦,没有玄奥的秘密,只有消息的堆聚!它,它,它!
感知者并未参与到世界之中。感受在他心中,而非介于他与世界之间。
世界并未参与到感受之中。它可以 ............

书籍插图:
书籍《我与你》 - 插图1
书籍《我与你》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与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