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教医案实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一、脾风
二、消渴病
三、泄泻
四、便秘
五、胃痛
六、痞满
七、不寐
八、心痛
九、心悸
十、心水病
十一、百合病
十二、胸痹
十三、眩晕
十四、头痛
十五、中风
十六、胆胀
十七、石淋
十八、血淋
十九、热淋
二十、气淋
二十一、劳淋
二十二、水肿
二十三、特发性水肿
二十四、小便不利
二十五、尿血
二十六、小儿遗尿
二十七、小便失禁
二十八、淋闭
二十九、癃闭
三十、腰痛
三十一、耳鸣、耳聋
三十二、健忘
三十三、阳痿早泄
三十四、淋闭导致阳痿、早泄、不育
三十五、不育症
三十六、汗证
三十七、咳嗽
三十八、痰热咳嗽兼阳气不足
三十九、哮喘
四十、儿科哮喘
四十一、喘证
四十二、痛泄
前言
伤寒有六经三阳三阴之法;温病有三焦卫气营血之辨;内伤之治,当以脏腑经络为纲,气血精分为目,自是古人心法。内伤者,伤损于内。杂病者,百千万端,自各成病。内伤之原由,多因时气杂感而起。时气杂感虽为小邪轻病,却易伏留而成内伤杂病诸端。仲景云:“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虽为小邪,入里伏留,与正搏结,或虚或损,夹杂邪气,久成内伤,迁延不治,易成积聚,病若至此,已属难治。
古来医家论外感者为多,尤以伤寒、温病为典范。论内伤者少而杂乱,尤其是今人多以伤寒、温病概括内伤,混淆内伤、外感之界限,并以辨证施治统领诊治全局,沿至今日,中医学对内伤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内伤病的始动环节——辨病分病未有深入的认识与发展。外感重邪气,内伤重正气,自是阴阳之辨。当今之士,诊治外感,不重邪气,不明传化,不论本气、复气、化气之变。不辨伤寒或中风,却言表虚或表实;病无发斑,而言温邪。至于内伤,不探其因,以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统以概之,语不中的,未言其本。不言偏邪伏邪,不分脏腑经络。诊脉即言肾虚,见烦概称肝郁。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内伤脾阳虚,腹满便难。不知内伤之异于外感,何以把握阴阳,视死别生?
一家之言,立而不破,随意而发,即谓创新。《素问》云:“常有言于人者,必有厌于己。”此之谓也。趋世之士互为赞赏,实为泱国泱民之害,偶有评议之声,即被视为离经叛道。古人举金买谏,我等何如?
我学习中医已23年,困惑颇多,虽穷思尽智,也难尽其中之学。从为人子弟,到为人师,常惶恐在心,恐误人前途。尤其医学之术,实为难进。但几十年来,一直潜心钻研,孜孜不倦,并与我的学生乐于其中。授课之余,亦诊于堂,不求企踵权豪,愿为布衣保命。
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然而看过许多今人医案,从原理上来说,觉得不切实际,有编造之迹;或很多医案,仅属个案,只论其效,对起效之因未能探及,亦未总结归纳,并将其升华为理论。对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不能真实反映临床实践。学生看完之后,但觉神奇,却不能心领神会,为己所用,故只叹其才秀,而拜退失己。
所以,本人医案,是从近3年的门诊病例中,以病症为名,抽出部分,如实列出。由于诊病较多,年诊万余,故临诊之时,病例记录不够细致,展示于人,却又不敢有不实之修饰,其效与不效如实记录。按语均由我的在读硕士生编写,虽不能完全阐明我的论点,却也由此验其所学。
中医质疑与批判不足,是其不能快速进步的主要原因。医生的诊疗是现实的,而非神奇的。有批判才有进步,故而出此书作为学生思考批判的试题,供初学者借鉴;并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后学之砺。
桑希生
一、脾风
本篇主要节选了乙肝的一些病例,同时也提及了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瘀胆性肝病等。
从“病毒性肝炎”典型的临床表现: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展为黄疸、鼓胀、痞气来看,应定位在中医的脾脏,而不是中医的肝脏。而从中医理论来看,肝炎毒性符合中医风邪的特点。主要表现有:①属一种外来的邪气,通过各种途径入血,在血中伏留,符合风伤血的特征;②属偏风之邪,偏入脾脏,符合脾风的致病特征;③邪气致病多不是直接伤脏,而是由其所化之气(化气为燥,复气为瘀)而伤,符合小邪入里渐成内伤的特征;④发病形式多伏留缓发或伏而不发,偶见即发。所以“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脾中风”的范畴。
脾风的一般发病过程为:风邪中于脾脏,伏留于血分,或即发病,或缓慢发病。风邪伏藏于血分,潜藏不出,耗气伤血损精,化燥生瘀,日久则阴阳两伤,脾脏衰竭,脾病及肾,出现脾肾两伤。
根据邪气的轻重和素体体质的不同,脾风会出现的并病及转归有:可合并蛊病、劳黄、积聚(痞气)或肾水。
脾风的病机关键及治疗策略为:急发者病因为风,属风壅,化热成瘀生湿,当急则治标、以退黄为主;缓发者为伏风结于血分,化燥生瘀成积聚,治当理脾气、和阴气、养精血、散瘀结、防积聚或振脾阳,祛伏风。五脏传变,视气分、血分、脏腑之不同而随症治之。脾风传变为血分传变,治法不一,当视其轻重,主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传轻者治脾,传重者治变。
基于以上认识,导师自拟牡蛎汤,由生牡蛎100g,五味子5g,砂仁10g,佛手15g,鸡内金15g,生甘草15g组成。方中生牡蛎,又名蛎蛤,重用二两为君,味咸平,性微寒,功可益阴气、理脾气、散结气、涩大肠。从古代医籍文献资料看,牡蛎还具有较好的补益作用,如《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温病条辨》有一甲煎,是用生牡蛎一味治疗阴血耗伤又被误下导致精气两伤的下利。可见本方取牡蛎之补益精血,和阴敛气,理脾而不壅滞,且能涩大肠之功,具有软坚化瘀散结之效,久用又可防脾之积聚生成,实为治脾风之良药。五味子配砂仁共为臣药。五味子酸、微甘、微温,在此取其涩脾精之功。《本草纲目》载:“五味子……甘入中宫益脾胃。”李东垣指出五味子能“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导师临床经验证实,五味子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肝炎患者,尤其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增高者。本方其用量少,一钱为轻,不可多用,防其收涩过度反碍气机。如前所述,本病以脾之精气两伤为本,脾气(阳)失运为标,故又臣以砂仁。砂仁性味微辛、微温,气芳香,归脾、胃经,功效为行气化湿、温中止呕,醒脾开胃;善行脾胃之气滞,且有温而不燥的特点。《本草求真》称其“醒脾调胃之要药”。佛手,微辛、微苦、微温,归脾、胃、肝、肺经。功可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疏肝解郁且性味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带教医案实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