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最後的招呼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大概是最后的招呼》作者:[日]东野圭吾 刘姿君译
内容简介:红不起来?不打紧。日子仍得过,小说仍得写……且听“作家”东野圭吾,诙谐细数无名时期的冷暖点滴,辛辣吐嘈业界的种种奇闻怪象,幽默揭露与文学名家的交往趣事,分享和电影明星惊奇的第一类接触,侃侃而谈广泛的极密私人嗜好。有点小刻薄,有点重名利;没那么遥不可及,却也没那么平易近人……什么?跟想像差太多?没关系,你可以再靠近一些,保证能挖出东野流强韧的生存哲学!
作者简介:东野圭吾(1958─),出生于日本大阪,大阪府立大学毕业。1985年以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得奖作《放学后》出道。1999年以《秘密》获得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以《嫌疑犯X的献身》获得第134届直木奖以及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目前担任第十三任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
东野圭吾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加贺恭一郎”系列,
主人翁加贺刑事冷静帅气,风靡不少女性读者。之后东野作风逐渐超越推理小说框架,其创作力之旺盛,让他跃居日本推理小说界的顶尖作家。
《侦探伽利略》、《预知梦》以及《嫌疑犯X的献身》(2005)皆以物理学教授“汤川学”为主角,先后改拍为电视剧与电影,轰动影视圈。
此外,时序跨越19年、细腻描绘主角与周遭人物心理的犯罪小说《白夜行》(1999)亦改拍成电视剧及舞台剧;叙述三兄妹为父母复仇历程的《流星之绊》(2008)一出版旋即改编电视剧,收视居高不下,获奖无数。东野圭吾的作品几乎已等同票房保证,可说是目前日本最多着作被影像化的推理作家。
2010年,加贺恭一郎系列之《新参者》、《红色手指》均已登上电视萤幕,系列最新作为2011年的《麒麟之翼》。
––––––––––––-
书名:大概是最后的招呼
作者:[日]东野圭吾
译者:刘姿君
出版社:独步文化
原作名:たぶん最后の御挨拶
出版年:2012-6-5
页数:256
定价:NT$280
装帧:平装
丛书:东野圭吾作品集
ISBN:9789866043253
––––––––––––-
目录
Ⅰ 年谱
Ⅱ 作品自我解说
Ⅲ 电影改编等
Ⅳ 回忆
V 喜好
Ⅵ 运动
Ⅶ 作家的日常
后记
Ⅰ 年谱
1958
二月四日,生于大阪市生野区一家穷酸的小钟表眼镜贵重金属店,是姊弟三人中的老么。比较怪的是,户籍设在东区玉造。玉造是父亲的出生地,圭吾不曾住过那里。父亲只是为了念起来好听才没迁户籍,造成往后不知多少年,每要申请户籍誊本就得大费周章。不过,年长五岁的大姊倒是利用这点,被问起家住哪里时,都莫名其妙报上“本籍在东区”的回答。
圭吾很喜爱生长的生野区,只是,如同其他散文中也曾提到的,这个地方有许多问题。家里的老相簿贴着圭吾的露鸟照。为何一有男孩出生就会拍露鸟照?真是匪夷所思。对了,“东野”原本念“トウノ”(tou─no),是父亲自作主张改为“ヒガツノ”(higashino),据说是考量到无论依五十音(あいうえお,aiueo)或伊吕波(いろは,iroha【注:源自日本平安时代的《伊吕波歌》,是一种字母歌的形式。“いろは”为该诗歌的首三个音。】)的日文字母排序法,ヒガツノ都在トウノ后的缘故。这似乎与父亲的从军经验有关,父亲曾任中士,仅供参考。
1959
某日,坐学步车(据说是造成日本人内八的元凶)时,自数十公分高的地方跌落,脸上挂彩。右颊上的伤疤三年多未消,因此在这段理应最可爱的时期,竟没留下任何一张照片。顺带一提,那伤疤如今虽已消失,但触摸颊骨,仍感觉得出里面的肉是不连贯的。鼻子也有点歪,本人非常介意。
1962
某日,首次独自到离家一公里外的公园,迷了路、无助哭泣时,被三名国中女生发现,送交派出所,但等了又等,却不见父母来找人,于是被带至管区布施警察局。实情是,父母沉迷于大相扑转播,没发现圭吾不见。两人看大鹏力士出赛时,圭吾正在布施警察局里反覆说着“东野、大成市场”,大成市场是家附近的市场。警方在市场内广播,母亲当然没听到,因为她人在电视机前。待相扑赛事结束,上市场买菜途中,附近邻居告诉她“刚刚广播在找东野太太呢”,才总算发现大事不妙。父亲前往布施警察局时,已过晚上八点,挨了狠狠一顿骂,活该。据说,当下圭吾在吃女警给的香蕉。顺带一提,一九九九年发表的《白夜行》开头描写的公园,就是圭吾迷路的那座公园。
1964
四月某日,进入大阪市立小路小学就读。由于是公立学校,谁都可以入学,不过还是做了类似智力测验的东西。其中有道依范例画出相同圆形的题目,范例是等边三角形。为甚么会记得这种无聊的细节?也许因大脑正值发展关键期吧,真希望记得有用一点的事。
这一年应该举办过东京奥运。阿贝贝(Abebe Bikila)选手路跑的模样鲜明地留在我眼底,但究竟是在现场直播看到的,还是在市川崑导演的纪录片看到的,则不可考。那部纪录片我看了两次,是记忆中最早的电影。对了,小学的营养午餐很难吃。开学典礼后家长在场的那回还好,第二天起就难吃到极点。关于营养午餐,圭吾有着数不尽的痛苦回忆。欲知详情,请看散文集《当时我们是一群傻蛋》。
1965
某日,爆发营养午餐蚯蚓事件,详情也写在《当时我们是一群傻蛋》里。一提再提虽然很烦,但我和营养午餐有仇。小学二年级时,我联络簿上的成绩全是3。那是个全5为优秀儿童代名词的时代,大姊、二姊不时获得这枚勋章,所以学校的老师也相当看好东野家的老三,况且又是男孩嘛,当然会有所期待,没想到却是个全3。国语、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生活,样样都是3。换句话说,就是“普通”。既然这么整齐,为了和最高、最低对抗,算是“最普通”吧,令人有种“抱歉啦,让你们失望了”的感觉。置身于众老师失望与同情交织的视线中,挺不好受的。
1966
某天,邂逅科幻特摄影集《超异象之谜》(Ultra Q,【注:内容描述飞行员万城目淳、其助手户川一平,及新闻摄影师江户川由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大概是最後的招呼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