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9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皮格马利翁效应
Playing Pygmalion:How People Create One Another
(美)乔塞尔森(Josselson,R.) 著
高榕 温旻 译
ISBN:978-7-111-52452-6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在我的头脑中,
此刻出现了我的各位良师益友:
约瑟夫B.阿德尔森、玛格丽特·里奥奇以及欧文D.亚隆
仅以此书献给他们
前言
“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这是人际关系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精神分析学家D.W.温尼科特(D.W.Winnicott)的洞察之中可以看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但是,很少有人公开讨论或者私底下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发现与创造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人所具有的特征,是从他们之前独特的关系中演化而来的,而我们被这些特征所吸引。然而,我们看到了他人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放大了他们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努力想要在他们身上植入哪个特征,这些全部都是创造的结果。
我们无意识的涓涓细流汇聚在我们亲密的关系之中。在人们看来,生活中的其他人可能是被发现的,存在于已经形成的状态之中,正如他们经常被创造出来一样。随着自己的需要在别人宜人的精神土壤中生根,这些创造行为无意识地出现,而且这种愿望与实现愿望的巧合把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人重要性的本质在于寻找表达的具体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往往与有意识感受和希望的东西不一致。因此,人们需要亲密的人来体现自己隐藏的一面,或者使亲密的人成为惩罚的力量,表明他们对“坏的”他人的愤怒和憎恨,并且与对方一起被锁在关系之中。
关系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心理分析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解,帮助人们了解如何无意识地创造自己既需要又害怕的东西。但是,大多数治疗师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过程。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在生活中创造与他人的关系时自己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人际关系中的创造过程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很难被看到。结果,大多数关系理论家虽知其存在,却很少阐释这一过程是如何展开和显现的。这本书是用心理学术语解释人们创造彼此微妙的相互作用的一次努力。
我写就这本书的愿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对多年来我所做的关系访问中所呈现的罗生门般的特点的迷恋。从两个方面讲述的关系故事照亮人们之间流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关系被动态地创造和再创造。二是我对于把心理咨询中过渡性客体体验(transitional object experience)和投射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这些概念介绍给大家的兴趣,以及它们在普通人类体验中作用的思考。这些已经在精神分析场景和越来越多的婴儿早期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但在一般关系中却没有。因此,我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个相互构成、彼此交织的世界的演化(Stolorow等人,2001)。三是我对临床案例研讨会(和回应发表了的案例报告)中的未经检验的客观性越来越没有耐性。当治疗师描述病人生活中的人们时,常用确定性的措词,比如“这个病人有一个自恋并且要求苛刻的母亲”,或者“这个病人的父亲是一个只关心自己又有控制欲的人”。“你的意思是,这个病人感受到她的母亲自恋并且要求苛刻,或者认为她的母亲自恋并且要求苛刻。”我总是带着牢骚纠正说。心理学家和治疗师太容易成为客观主义的谬误(objectivist fallacy)的牺牲品了,他们会相信人们对他们生活中他人描述的表面现象(这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叙述性的研究中)。然而,谨记互为主体的空间中创造的复杂性是更大的挑战。我怀着鼓励人们增强对这些复杂性的意识的目标,详述我们在生活中创造他人的过程。
第一章 彼此创造
引言
爱丽丝是个成功的作家兼编辑,她25年的婚姻以离婚收场。一年后,她听说前夫鲍勃在跟一个名叫佩琪的女生意人交往,佩琪是个年轻一些的运动型女性。据朋友说,鲍勃与佩琪刚从圣托马斯[1]回来,他现在算得上是红酒专家,还开始慢跑和打网球。爱丽丝惊呆了。“鲍勃一直讨厌去海滩,我从没能让他在海边待上一天以上。他也对锻炼身体不屑一顾,总是拿那些锻炼身体的人寻开心。至于红酒,他对任何酒精饮品的态度,跟他对锻炼和海滩的态度没什么差别。我真不能相信这是同一个人。”
这算不上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某个你自以为了解的人开始一段新恋情后,会在一夜之间改头换面,爱情好像可以给他们新生。而我们可能会像爱丽丝那样,感觉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人,即使跟他一起生活了25年。要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是我们对那人一直都有的禀性视而不见吗?是人在换了伴侣后会改变吗?还是有人可以把某人身上别人都无法触及的品性发掘出来呢?说到底,去不去海滩,愿不愿意锻炼,喝不喝红酒,这些似乎都是天生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品位问题,尤其是在中年。
当然,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于人类群居生活中这种说不完的复杂事情已经做出了很多解释。然而并没有任何一种解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够把我们彼此间的误解、人世间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全部涵盖。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系统理论把关系生活看作一种连锁格式,人们创造出这种格式来维持彼此间相处的特定方式,这种格式一旦确立,就很难改变。
在本书中,分析人们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创造”彼此的方式是我的兴趣所在。与其认定人们本性难移,我宁愿相信人们性格易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彼此不断发展的剧情中露把脸。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剧场里的导演,找人饰演自己舞台上的角色,与此同时,别人也把我们排进他们的戏剧之中。
有时候,剧情需要相似性,一方可能会让步,转而去喜欢他们亲近的人所喜欢的。而在别的戏中,剧情需要差异性,这个人喜欢的会让那个人不喜欢。改变剧情或者出场演员,会让人生的道具和对白改变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