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差异政治的主体建构及其日常实践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污名与研究困境
第一章 污名研究及其问题
一 埃利亚斯的内外群体与社会排斥研究
二 戈夫曼的受损身份与自我/社会管理研究
三 污名相关理论及其研究应用
四 研究概况与理论困境
第二章 污名之在及其挑战
一 无所不在的污名
二 污名的既有定义及其局限
三 污名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梳理
第三章 污名悖论及其症结
一 功能之悖
二 风险、代价与反讽
三 去污名与再污名之结
第二部分 差异与污名:一种主体建构的视角
第四章 差异之识
一 差异与类型化认知
二 不同、区别与差异
第五章 污名之辩
一 前污名化:标准认同与差异再生产
二 后污名化:污名的形成与再生产
第六章 污名的主体建构
一 认知即建构
二 认知与真相
三 主体与主体建构
第三部分 污名与政治社会
第七章 政治社会类型及其可能
一 社会类型的划分与政治变迁
二 权力与泛政治及其风险
第八章 污名批判理论
一 污名是一种泛政治
二 污名与非歧视导向的意向性政治
第九章 泛政治主体与政治文明社会
一 走出污名之可能
二 政治文明社会之可能
参考文献
绪论
污名,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人人避之不及,却又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因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其受害者,也是传诵者。也因此,换个角度而言,更为重要的,或许并不在于污名到底是什么,而是污名为何,以及如何成为日常生活中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主体“选择”,对于人及其赖以生活的社会而言,污名又意味着什么。
自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63年出版《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以来,污名,成为社会科学中一个日益凸显的概念和研究主题。其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和21世纪以来的中国,与污名相关的各种研究可谓蔚然兴盛。这是西学东渐的学术传介或者巧合,还是有着一些根本性的内在原因呢?又或者,是否存在一种不因时代、社会而异的特质呢(只是在不同时代、社会中呈现为不同的形式和程度)?
五十多年来,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们对于污名的关注从未间断,偶有新的视角和发现,但对于污名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各自的学科视界,相应的理论研究一直裹足难前。近些年,污名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已日渐寻常,但理论研究仍极为有限,对于污名的认识往往过于浅显、偏狭。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污名的既有认识大多局限于对缺陷特质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一方面,将污名的缘起归结到某种生理或心理的缺陷特质;另一方面,将污名的动机与维持简化为(功能上)强者对弱者的社会控制、排斥,或者(心理上)自我优越认同需求的下行比较,从而将污名纳入一种强/弱或优/劣二元对立的解释框架中。
导致这种境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污名与歧视的强相关预设,人们过多地被牵制于与歧视相应的严重污名及其案例具象,而忽视了污名本身更为重要的独立特性和根本诉求,从而对污名相比于歧视更为深远的影响熟视无睹。
究其根本,我们常囿于用抽象出来的既有概念或理论来剪裁生活,而在某种意义上忽视或漠视了对象的主体性、多元性与实存性
——其不仅仅是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情境的,更是主体的(有着广义的政治性)。能否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生活于其中并赖以生活的日常世界,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于人类自身及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一切现象或问题的认知与反思程度。
现实中,污名的日常呈现远比我们所抽离出来的认识复杂、丰富得多。污名的心理动因与日常实践、污名的应对与效应,也超出了诸多研究者业已指出的社会性学习或情境性互动的一般范畴。譬如近些年来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一些污名化标签,已强烈地挑战了既有的污名认知和解释框架。
污名呈现出日益泛化的趋势,且越来越超脱了缺陷特质的限制,也不唯是恃强凌弱或者强弱优劣的简单对立。我们不应该仅仅将此看作污名的推陈出新或歧义多变,也许是时候该重新审视我们所借以解释的理论框架与基本假设了。或者,能否将基于缺陷特质和强弱(优劣)的诸研究视角作为某个面向,而纳入一个更大的认知框架中呢?
犹如恩利(Ainlay)等人所言:污名(如果不是“污名热”),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备受争议而又易被误解和忽视的议题,亟须从一种跨学科的整合性视角
进行深入探索。
[1]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曾提出过“洞穴囚徒”困境,作为对人类社会与真知的一种譬喻,其所展现的四重局限和困境,也正是我们认识污名、摆脱污名的局限和困境——人类受制于“自然差异”(身体)的局限、“标准”建构(知识)的局限、认知(真相)的局限,以及自我维持(主体)的局限。因此,必须首先认识到这四重局限,并对此尝试做出相应的回答,或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污名。遗憾的是,这在既有的污名研究中鲜有得到过真正的关注。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九个章节。第一部分,首先追溯了污名研究的缘起、发展脉络和理论流派的形成,深入地分析了既有污名研究的问题及其理论困境;然后,结合我国社会当前新形势与背景中所存在的污名现象及其发展状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和总结,阐明了其中潜在的理论挑战与现实悖论:功能悖论、目的悖论、去污名与再污名悖论,由此为后续理论框架的建构和对话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从主体建构视角对差异与污名问题进行了辨析和论述。首先,从自然的多样性存在和认知局限出发,研究解析了差异的所谓自然本质和社会属性,通过还原差异建构的过程,尤其是通过对“区别”和“差异”之间关系的澄清,解析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个体、群体和社会层次的权力建构与政治参与。从而指出,“差异”是在“不同”和“区别”基础上的标准化分类,依据的不是客观性的“参照”(求同),而是主观性的“标准”(求异),其在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意向性的差级分化认知——这种由于权力建构和“标准”垄断的差级分化认知,促发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识地)进行基于“差异”的自我维持和泛政治实践。而人类绵延不尽的社会性灾祸与悲剧,譬如污名与歧视、宗教仇恨、种族屠杀、文明冲突等,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差异政治的滥用。然后,将污名的形成过程与“差异”建构在日常生活中 ............

书籍插图:
书籍《污名:差异政治的主体建构及其日常实践》 - 插图1
书籍《污名:差异政治的主体建构及其日常实践》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污名:差异政治的主体建构及其日常实践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