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只习惯于通过堆砌文献来研究当代科学史的人们,不妨像本书作者那样直接面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访谈互动中挖掘保存在他们头脑中的记忆。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考察历史事件中追寻人的真实观念和具体活动,是读懂历史的有效途径。往事因亲历而鲜活,历史因细节而生动。我相信,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阅读快感。
——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研究院)
由于战乱及政治运动等原因,20世纪的历史书写相当偏颇。口述历史以抢救记忆、探求历史真相为目标,正是对其最好的弥补。这类工作既要求客观、严谨,又需超高的采访艺术——真诚、理解和敏锐的鉴别力,这些在熊卫民教授的书中都一一体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可贵信息,还是学做口述历史的极佳机会。
——姚蜀平(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协作研究员)
熊卫民教授的这本科学家口述访谈集,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多方位、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史料,而且为公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求学成才、参与社会的坎坷经历,读来既趣味横生又令人深思,是一本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
——王作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
这是一本因讲真话而难能可贵的书。书中记载的一些历史错误、教训或灾难从反面说明,让有专长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参与公共决策是多么的重要!法治健全的社会才能容许、保障、鼓励知识分子独立,讲良心,并提出专业意见。
——饶 毅(北京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主编)
熊卫民教授记录了一部活的中国现代科技史。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那些惨痛的教训,都有无穷的教益值得后人记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吴国盛(清华大学教授)
熊卫民长期进行当代科学家的口述采访,他善于挖掘通向体制机理的重要细节,展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中国科学史画卷。
——丁 东(文史学者)
科学家的声音淡出公众视线久矣。这本访谈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对往事的回顾,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以及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承担的命运。
——傅国涌(文史学者)
@制作:逆旅伶人
@本电子书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任何对本书籍的修改、加工、传播自负法律后果。
序言:远去的历史与鲜活的证词
十多年来,熊卫民教授投入极大的心力从事中国现当代口述科学史的工作。他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执着,孜孜不倦地追寻和打捞历史,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让他们说出积淀在心中的故事,总是能挖掘出闻所未闻的史实,为读者揭开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这些年来,他完成和发表的口述科学史作品众多,堪称我国口述科学史的第一人。
读者现在见到的这部新著,是熊教授十余年来口述访谈的一些单篇作品的选集。其中所访谈的科学家,有郑哲敏、傅君诏、施履吉、沈善炯、邹承鲁、何祚庥、谈庆明、胡亚东等人。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突出的学术成就,而且阅历丰富、个性鲜明,对人对事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言人所未言。他们个人的经历,也见证着中国科学的成长和曲折。这部书的访谈对象,还有巴延年、桂世茂、李毓昌、罗登、薛攀皋、宋振能等专职科技管理干部。他们虽然不如那些科学家知名,却是中国科技界不可或缺的一类人物。他们是不同时期共和国科技事业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他们与许多著名科学家有密切的工作关系,亲历了诸多重大事件。对于他们的访谈,常常能揭开很多尘封的往事。
这些作品,大都在不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读者面虽然不算很广,但其中一些甫一发表就赢得了专业读者的好评。现在结集在一起,将一个个人物的经历,一个个单独的故事拼接起来,就构成了20世纪中国科学界一些重要的、有典型意义的场景。即使普通读者看起来也会饶有兴味,而且令人深思。
现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现代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又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共产党人对此早有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技事业,在短短的十多年内就建立起规模浩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实现了从基础科学到重大科技工程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但同时,科技事业也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事业一样,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挫折,特别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因为知识分子政策的偏差,给包括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本书的大部分访谈对象,都无可避免地或多或少被卷入其中。作为亲历者,这些科学家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回顾了他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经历,以及政治运动对科技工作的重大影响,从50年代初期的土改、“镇反”和思想改造运动等,到50年代中后期的批判胡适运动、反右派运动、“大跃进”运动,以及60年代的“四清”运动,直至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大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俯仰沉浮,栉风沐雨,历尽沧桑。时过境迁,这些运动对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冲击和影响,却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书中科学家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回忆,为正在远去的历史留下了鲜活的证词。
拒绝遗忘,不仅因为那些运动在许多科学家个人生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还因为这独特的试验在世界科技史上的罕见,从中可以概见中国现代科技的兴衰得失及其因果。而对此,人们至今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大概这就是受访者和访谈者不顾老病、不辞辛劳地留住往事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著名的“曹禺现象”,即一些知名的作者在1949年以后创造力突然消失,再也没有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与此相似,中国现代科学史上长期受诺奖情结的困扰,表明中国本土少有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世界第一流的重大科技成果。本书从科学家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供了一些典型的事例,像施履吉、沈善炯等先生的遭遇,为人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吸取历史教训,告别斗争哲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中国科学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基本上是最近二三十年来的普遍共识了,尽管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旧思维的定式仍然多多少少存在着。
如果说政治运动对科技事业的影响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很快消退的话,那么科技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存续的时间之长,影响面之广,就更值得探讨了。书 ............

书籍插图:
书籍《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 插图1
书籍《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