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师承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 针灸学术之沿革
第二章 针之施用与设制
第三章 灸之施用与设制
第四章 谈谈练气练指和进针
第五章 从临床上观察针的疗效
第六章 运针不痛心法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 伤寒门
第二章 温热病门
第三章 暑病门
第四章 霍乱门
第五章 中风门
第六章 惊风门
第七章 痉厥门
第八章 癫狂门
第九章 疟疾门
第十章 泻痢门
第十一章 咳嗽门
第十二章 痰饮门
第十三章 哮喘门
第十四章 虚劳门
第十五章 吐衄门
第十六章 呕吐门
第十七章 噎膈门
第十八章 臌胀门
第十九章 癥瘕门
第二十章 五积门
第二十一章 三消门
第二十二章 黄疸门
第二十三章 汗病门
第二十四章 寤寐门
第二十五章 脚气门
第二十六章 痿痹门
第二十七章 疝气门
第二十八章 遗精门
第二十九章 淋浊门
第三十章 癃闭门
第三十一章 便血门
第三十二章 痔漏门
第三十三章 头部门
第三十四章 目疾门
第三十五章 耳疾门
第三十六章 鼻疾门
第三十七章 牙痛门
第三十八章 口舌门
第三十九章 咽喉门
第四十章 手足病门
第四十一章 胸腹门
第四十二章 腰背门
第四十三章 妇人门
第一章 针灸学术之沿革
古代治病,始为祝由,继乃砭石导引,而汤药在于砭石之后。砭石迄已失传,今之针灸术殆即砭石之遗意。《内经》被中医界奉为医科圣经,必读之书。《灵枢》九卷,特详脏腑经俞,针家尊为“针经”,故亦有《针经九卷》之名,而《素问》“刺热”、“刺疟”诸篇,实开针灸治疗之源。越人扁鹊,刺维会(百会穴之别名)起虢太子之尸厥,可谓针家之鼻祖。自后载诸史乘,代有传人。汉之华佗、郭玉,其最著者也。他如魏之崔氏或、李氏潭元,皆以针名。至晋有皇甫谧著《甲乙针经》,齐有徐文伯、马嗣香,为针灸之著者。隋之北山黄公、唐之名臣狄公仁杰皆精于针灸,而孙氏思邈、王超、王焘、甄权诸贤,更复著作等身。及至宋代,仁宗诏王惟德考次针灸,铸为铜人,于是经穴始有标准可循,针灸一科,研者遂多,丘经历、王纂、许希、王尧明等皆名闻朝野,而王氏执中复著有《针灸资生经》七卷,刘氏元宾著有《洞天针灸经》行世。至金元而仍不稍衰:太师窦汉卿,官而精针术,著有《标幽赋》;张氏洁古,医学著作尤多,亦精针灸;滑寿伯仁,得东平高洞阳之传,名噪遐迩,著作尤多;元臣忽必烈,著作《金兰循经》;王镜泽得窦氏之传,重注《标幽赋》,传其子国瑞,国瑞传廷玉,廷玉传宗泽,世克其业。降之明季,有过龙之《针灸要览》,吴嘉言之《针灸原枢》,汪机之《针灸问对》,姚亮之《针灸图经》,陈会之《神应针经》,高武之《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杨继洲之《针灸大成》,长篇巨著,各有发明,而黄良佑、陈光远、李成章等专以针鸣世。元明两代,为中国针灸学最盛时代。清代之世,欧风东渐,此学遂衰,叶、徐、王、陈诸大医家,虽都熟谙经穴,特偏重汤药治疗,针灸一科,遂不为世所重。甚有一般医家,以经穴难明、手术不谙,谰言针能泄气或宜于藜藿壮体,遂使人皆畏避。且也穷乡僻壤、挑夫走卒,每得前贤一得之传,针刺痧疫,屡收捷效。士君子但以其学都贱役,遂不屑研究之。我中国独特之绝学、起痼治疴之神术,坐是而不彰。而东西各国,近年来视针灸为独特之器械疗法、惟一之物理疗法,竟有设专科研究之。嗟乎,发明针灸术之我国,竟敝屣视之,乌乎可!方今提倡保存国粹之时,能不起而研究振兴之哉!
第二章 针之施用与设制
第一节 针 之 制 造
今之针家,每称八法金针。针以金制,矜奇炫异。实则古之所谓金针,皆属铁制,称为金针者,针亦金属之一也。今人每好炫奇,或以真金制,或以纹银制,其效用固无轩轾,然运用涩滞,徒使患者多受痛苦,远不如铁针之圆利滑疾。故制针当从古法,以马口衔铁再三煅炼之,百炼钢制为绕指柔,刚柔适宜,锤成细圆丝而断之,一端磨之尖利,一端绕以铜丝,煮以药汁(有专作针售者,但不用药煮,宜购而自煮之),用黄土摩擦光利即成。煮针之法:先以乌头、巴豆肉各一两,麻黄五钱,木鳖子肉十枚,乌梅五枚,与针同置瓦器内,水煮一日,取出洗净,再用乳香、没药、当归、花蕊石各半两,同针再水煮一日,复取出用皂角水洗净,复插入犬肉内同煮一日夜,仍用黄土或瓦屑粉擦磨光圆尖利,始可应用矣。
第二节 针 之 形 式
古人之针,分为九种,亦称九式,《素问》有九针之论,然多不适用,今日所常用者只毫针一种耳。姑将古之九式说明之:一曰银针,头大末锐,主泄头部之热;二曰圆针,身圆而尖,锋如卵形不锐,皮而不伤内之筋肉;三曰鍉针,其锋如黍粟芒之利,与今之所用粗毫针同;四曰锋针,用以泄血,即三棱针也;五曰铍针,其形如剑,用以破脓发溃,即今之外科刀之代用品也;六曰圆利针,形如牛尾,圆而且利,用以去暴痹;七曰毫针,有如毫毛,即今之所常用者;八曰长针,较毫针微粗而长;九曰火针,与长针相似,惟头较圆,破脓于骨节间,不宜开刀者用之。九针之中,毫针应用最多,长者锋针、火针偶一用之,余则敝屣视之矣。
第三节 施 针 手 法
施针之时,先定应针应灸之穴,令患者或坐、或卧、或侧卧、或伏。坐者,背脊端直,两手着膝,足并微开,不偏不倚,端正坐之;卧者,手足并伸而平卧之;侧卧者,则下足伸直,上足屈之,或两足皆屈之;伏者,两手围着颈下平伏之。然后审量穴道,以针擦净,纳口中温之(口亦漱净)。一方以左大指爪切应针之穴上,稍稍用力,使此穴皮下神经麻痹(针刺入时可减痛),右手即持针直刺之,随刺随捻向里进,约进应几分深之数,微停,认定经之来去而微捻之,或补或泻。每捻只针柄半转,非若轮之旋转不已。一方问病者觉有酸重散出否。苟只觉痛或痛与酸重皆不觉,可将针微深入或退出些而捻运之。待患者觉酸重之后二三分钟,然后拔出之,再刺他穴。如平补平泻则左右捻之可也。
第四节 用针补泻手法
针灸原理,不外流通气血。简言之,刺激神经,增加血行,所谓一种物理疗法也。昔人针灸,手法名称甚多,补泻 ............

书籍插图:
书籍《针灸师承录》 - 插图1
书籍《针灸师承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针灸师承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