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医师承学堂
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
齐向华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齐向华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
(中医经典文库)
ISBN 978-7-5132-0862-8
Ⅰ.①辨… Ⅱ.①齐… Ⅲ.①脉学 Ⅳ.①R24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85521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64405750
北京市卫顺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 1/32 印张12.375 字数275千字
2012年6月第1版 2012年6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32-0862-8
*
定价 2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目 录
序言
作者简介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脉方相应”是辨证脉学的最高境界
第一节 脉方相应的规律
第二节 病因系统的脉方相应
第三节 病机系统的脉方相应
第二章 作者脉案:“辨证脉学”的临床应用细解
痞证案
精神委靡案
不寐案
遗精案
淋证案
惊悸不安案
胸痹案
眩晕案
鼾症案
鼻渊案
口腔溃疡案
第三章 脉象与脉诊:辨证之中蕴藏的“人体交响乐”
第一节 脉和脉象
第二节 脉象与病证
第三节 脉象与人生
第四章 我对辨证脉学理论与临床的创新
第一节 系统辨证脉学基础
第二节 经典脉学及局限
第三节 系统辨证脉学的突破和创新
第五章 辨证脉学的脉诊法则
第一节 诊视要求
第二节 脉诊操作规范
第三节 脉诊技法
第四节 脉象信息的辨识
第五节 脉诊系统的心理学基础
第六章 辨证脉象系统与脉象要素
第一节 脉象系统、脉象层次、脉象要素
第二节 脉象要素
第三节 脉象要素临证分析原则
第七章 病因脉象系统:审证求因寻病源
第一节 病因与病因脉象系统
第二节 外感六淫脉象系统
第三节 七情内伤脉象系统
第四节 饮食不节 脉象系统
第五节 劳逸所伤和衰老脉象系统
第八章 病机脉象系统:辨证论治脉为重
第一节 阴阳失调脉象系统
第二节 邪正盛衰脉象系统
第三节 气机失调脉象系统
第九章 体质与个性脉象系统:探寻深层的疾病根源
第一节 体质辨证脉象系统
第二节 个性脉象系统
后记
序言
中医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相比,其贡献度要大得多、深得多,不管经过怎样的论争,迟早将被铁的事实证明,被全世界所公认。中医的发现和发明之“大”主要在于:第一,那“四大发明”都是单项技术,而中医不仅有技术发明,更有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后者比前者更加杰出和重大。第二,中医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是在其他医学的视野之外,认识和驾驭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机制和规律,涉及人的生命运动的深层次机制和规律。这些发现和发明有些是现代人能够认识,东方和西方思维都能理解的,有些则是深层次、复杂的,古代人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仍然难以揭示和阐明,按西方思维根本无法理解,因而常被怀疑、批判、否定,但这正是中医的发现和发明中最有科学价值和革命意义的东西。从这些地方进行开拓研究,必将带来新的医学革命,推动生命科学和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像钱学森院士所讲的“会导致东方式的文艺复兴”。第三,中医的发现和发明是中华文明的医学化结晶,其贡献不仅是医学的、科学技术的,更是医学文化的、中华文明的,只有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才能理解、掌握、运用中医。第四,“四大发明”因其技术性和技术的普适性,走向世界的速度相对较快,中医则不同,其世界化需要两个前提:一是那些不知其所以然的机制和规律要从人身上揭示出来,阐明其所以然;二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和隔阂必须消除或有足够的沟通,满脑西方文明的人们能够遵循中华文明来理解、掌握、运用中医。这两个前提所具备的程度,决定着中医在全世界实现其贡献的进程。
中医的发现和发明在基础理论、临床防治、方药针灸等领域都有多项体现,脉学是其中最有特色的发明之一。脉在人身上客观存在,由于观点和方法不同,中医和西医各自认识了其不同方面。西医遵循还原论思路,以解剖研究为基础,把他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来认识;中医则遵循朴素系统论思路,以功能研究为基础,发现脉的动态变化并非血液循环系统自身的孤立状态,同时是相关系统和整个机体对其发挥调制作用的效应,因此,从脉的临床状态不仅可以考察血液循环系统自身的变化,而且可以判断引起脉的特定变化的相关系统和整个机体的作用性质和特征,可以通过脉的变化来诊察和辨识病因、病机、病证。中医脉学历史悠久,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传统脉学的研究和应用难以充分展开。在现代条件下,有可能进入前人没有涉足的领域进行开拓,近几十年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如周氏图像诊脉法、金氏脉学、许氏全息脉法、寿氏心理脉学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理论,临床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这标志着中医脉学研究开始从经典阶段进步到现代阶段。在这些进展中,最新也更有代表性的,是齐向华的“辨证脉学”(亦称“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辨证脉学”是中医传统脉学在现代条件下的突破和创新,他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辨证”,这是这一新学说的灵魂,是从辨证论治出发为辨证论治服务,是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二是“系统”,这是这一新学说的创新所在,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角来探讨和阐明脉的系统特性和规律,解决了经典脉学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总结出一系列新的概念、观点、理论、方法,形成一套新的学术体系。“系统辨证脉学”标志着中医脉学的现代研究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本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有些是对经典脉学的拓展和深化,有些则是原创性的。例如,把脉学研究划分为“经典脉学”与“现代脉学”两个历史阶段 ............

书籍插图:
书籍《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 - 插图1
书籍《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