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妙谛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章 黄疸
第二章 胁痛
第三章 胆胀
第四章 鼓胀
第五章 积聚(肝积)
第六章 肝痈(肝脓肿)
第一章 黄疸
黄疸,古文献中亦称“黄瘅”,是指以面、目、皮肤色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它与西医学中的黄疸含义相同,包括西医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黄疸一病,首载于《内经》,称之为“黄瘅”。《伤寒论》、《金匮要略》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5种,并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自此之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和张仲景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逐步加深了对黄疸的认识,在理论上和治疗上不断求得发展,逐渐日臻完善。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黄疸定义、主症与病因病机
1.《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2.《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其对黄疸主症的描述十分准确,尿黄、目黄是黄疸的基本特征之一,此外还可见到身体其他的部位发黄。
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
这是最早对黄疸病因病机的描述。《内经》提出了炎暑湿热之邪搏结为黄疸的病因病机,这也是至今临床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
4.《素问·玉机真脏论》:“病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阐述外邪侵入人体,经过脏腑传变而发为黄疸的机制,肝病传脾,木郁克土,土郁生湿,郁而发黄,是为黄疸。
5.《灵枢·经脉篇》:“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肾所生病者,……黄疸肠癖。”
黄疸的形成,除与肝胆的关系密切外,与脾肾也有关。此理论为后世从脾从肾治疗黄疸提供了思路。
6.《素问·玉机真脏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
“疸”古字“瘅”,“黄瘅”即黄疸。《内经》云:“疸者热也”。《康熙字典》解释“瘅者,热、劳也”。因此从字面上看黄疸与“热”、“劳”有关。《内经》指出黄疸的病因病机是湿热,即“湿热相交”,后世认为湿热是黄疸的主要病因,其理论渊源于此,正如《丹溪心法》所指出的:“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
二、张仲景《伤寒论》:黄疸治疗的原则
1.《伤寒论·阳明病篇》第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2.《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以上两条经文指出了无汗、小便不利、湿热瘀郁不解是产生黄疸的根本原因。因为无汗则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湿热合邪,郁积不化,便要产生黄疸。要点是“瘀热在里”,治疗的原则是给邪以出路。此为后世汗、下、清三大法则治疗黄疸提供了理论基础。
3.《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9条: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黄疸的形成不仅与湿热有关,与寒湿也有关。湿热黄疸过用苦寒之品,或病人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或长期过量饮酒,既病湿热,又病脾虚,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寒为阴邪,寒性凝滞,使脾阳不振,水湿输布失调,肝胆疏泄失司,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本条所指属于本虚标实之阴黄,病人可见身目发黄、面色晦暗如烟熏、畏寒、口干不喜饮、大便稀溏、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或舌胖边有齿痕,多见于肝病后期。阴黄预后较阳黄为差,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发展至积聚、臌胀,甚至肝癌阶段的黄疸都是很危重的。
张仲景关于寒湿发黄的理论为后世补脾、温阳化湿法治疗黄疸提供了思路。清·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提出茵陈术附汤(详见该方),可以看作是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的分类、治则与预后
1.《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2.《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3.《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4.《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5.《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从以上5条原文可见,《金匮要略》是最早对黄疸进行分类的文献。张仲景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5种。其对黄疸的分类主要是从病因来分的,如因饮食失节,脾胃所伤的为谷疸,因饮酒过多,湿热内蕴的为酒疸。但从其证治内容来看,却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等。张仲景还认为谷疸、酒疸的发病与湿热有关,受害脏腑在脾,但女劳疸则由于纵欲过度,肾虚热浮所致。
6.《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调,影响肝胆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临床根据湿热、寒湿的不同病因病机有阳黄、阴黄之分。但不论阳黄、阴黄,其总的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故后世有“无湿不作疸”之论。
7.《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黄疸的发生,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熏蒸而成黄疸。因此,治疗黄疸的大法当以清热化湿,通利小便为主。
对张仲景利小便以治黄,历代医家均有深刻体会,例如金代刘完素《河间六书》指出:“小便不利者,湿热发黄之证也。”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记载:“小便不利,烦躁而渴,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肝胆病证妙谛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