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
朱进国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4
  数字版图书版权信息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朱进国著.北京: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4.
  CAEBN:7-001-000-60442533-9
  分类号:书信;书信 I207.62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5号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
  朱进国 著
  出 品 人:童之磊
  责任编辑:朱厚权
  出版发行: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28号E座9层
  邮政编码:100007
  网  址:www.chineseall.com
  首次发布:2014.4.23
  更新时间:2014.6.27
  上架建议:文学
  本书由宁夏黄河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出版与发行,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或图表。本书电子版如有错讹,敬请读者指正,我们会及时更新版本。
  电子邮箱:copyright@chineseall.com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为作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数字出版服务。
  纸质版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出 版 社:阳光出版社
  ISBN:978-7-5525-1056-0
  出版时间:2013.9.1
目 录
前言
书信的流变(代序)
谏逐客书
狱中上梁王书
上谏猎书
报任安书
答苏武书
诫兄子严、敦书
遗黄琼书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出师表
诫子书
诫外生书
与吴质书
答繁钦书
与杨德祖书
求自试表
与山巨源绝交书
陈情表
与桓秘书
登大雷岸与妹书
答谢中书书
与陈伯之书
与宋元思书
参考文献
浅谈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代跋)
后记
前言
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之际,宁夏师范学院“学人文库”终于破壳问世了。
为了呈现三十多年来一批学科中坚的代表性成果,推进学术繁荣,让宁夏师范学院这所年轻的本科院校师生的学术结晶有展示的平台,“学人文库”的编辑出版,必将是一件福荫后学的事业。
“学人文库”的著作与宁夏师范学院三十多年的历史相比,还是一个“新生儿”,但是有了这个开始,她会在阳光、风雨中成长、进步。我们相信,有前辈学者的筚路蓝缕,又有“后学”的薪火相传,诸多的学术积累定然会在漫长岁月中留下回响。值此之始,我们期望更多的学人以此为契机,潜心研究,锐意创造,积学、向学,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智慧成果。
“清水河畔静读书,六盘山下育英才”。宁夏师范学院得清水河之娟秀,六盘山之伟豪,虽然僻远贫闭,但有了宁夏师范学院一批批“学人”智慧的烛照,固原——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必将焕发新的文化内涵。
“学人文库”本着开放的视野,以书系的形式融汇宁夏师范学院学人研究成果中的华彩乐章。无论以时间为序,还是按学科分类,我们需要呈现的就是术业有专攻的各类文风,彰显“宁师学苑”的片片风景。
“学人文库”编委会
书信的流变(代序)
书信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魅力,是人类文明生活中出现极早、流行极广的一种实用性文体。关于它的源起,历来说法不一,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对此作了探析,研究者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把目光投向更悠远的历史,从深厚的文化沉积中去探寻线索,做了有益的铺垫。我这里不避孤陋,对书信的起源和它的演变做点探讨,供方家批评。
先从“专”字说起。“专”,甲骨文像手持纺锤(原始的捻线工具),从又或从寸,示以手拨运而使之旋转,为会意字。《甲骨文字典》训其“为转之本字”。因而从“专”之字大概都有转动之义。《诗经·小雅·斯干》“载弄之瓦”,毛传云:“瓦,纺专也。”纺专即纺锤,它的核心功能在于转,因此命名。
《甲骨文编》卷三有“专”字31例,又据《卜辞通纂》《甲骨文字集释》《殷墟卜辞综述》等,其字在卜辞中主要用为人名、地名。作地名之“专”,大概是从人名而来。作人名之“专”,有的以侯伯名,但更多的则是贞人或卜人名。迄今所能确定的卜辞中贞人有123个,据陈梦家考定,“专”出现于早期甲骨卜辞,为武丁晚期卜人。贞卜之人是掌卜问的史官,“祭祀占卜时代王言事,于卜辞中能‘转达’上帝鬼神之意”。其职责十分明确:在天地神人之间转言传意,所从事职业相当于后来的“执讯”。贞人而称“专”,可谓名实相符。
《说文》释“专”字,曰:“六寸簿也。”这应该属于引申义。“簿”即药,指手版。上古时无论贵贱皆执茹从事。《释名》:“贫,忽也。君有教令,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又,《礼记·玉藻》“史进象贫,书思对命”,郑玄注:“思,所念思将以告君命者也。对,所以对君者也。命,所受君命者也。书之于筋,为失忘也。”主在告命、受命两面。据《玉藻》,其长度为二尺六寸,这是礼制严明情况下的规定。那么,在告命、受命作为原始文明中某种需要而出现之时,就必然已有其相应粗陋而原始之“妨”。书而备忘,用为告、受,这就是“专”——转言传意之义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日益频繁,音讯转传应运而生。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中,曾就所辑第431片、512片、513片甲骨卜辞作过一番考释,认为这里记录的,是从千里之外的西北边境“传至殷京”(今河南安阳)的“边报”。在外来侵犯十分频仍的当时,凡有军情,则击鼓为号,借助鼓声传递消息。如遇特别紧急复杂的情况,鼓报之外,则有口头传报或诉诸文字形式的书报。这些卜文中“告曰”以下显系“边报”,很有可能就是“书之于筋”“以告君命”的传报文字,或是对原有通讯传报文字的转述。换句话说,这应该是记录或转载迄今发现最早的通讯文字,即传递军事情报的书信。在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书之于笛”已不成其难事的当时,书面通讯形式产生之必然是显而易见的。汉语中“音”“讯”二字并举联义,并作为“书信”的同义语,应该是原始背景下书信的独特传递方式。
交通的发展是讯传的先决条件。甲骨文、金文中“行”像四通之路,这足以说明殷人已重视道路的建设,应该有比较畅通的道路。又 ............

书籍插图:
书籍《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 - 插图1
书籍《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