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史话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一、紫禁城的营建
二、紫禁城的建筑布局
三、古代建筑撷英
四、紫禁城遗事
五、从皇宫到博物院
六、故宫珍藏
七、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八、Structure of the Forbidden City
九、Selected Examples of Ancient Chinese Buildings
十、Stories in the Forbidden City
十一、From Imperial Palace to Museum
十二、Some Invaluable Collection
一、紫禁城的营建
引言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天子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从明朝永乐皇帝兴建紫禁城算起,它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了。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建造了大小无数、式样繁多的建筑,殿堂寺宇、亭台楼阁、花园假山、水池鱼藻,应有尽有。民间传说有房间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仅比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宫少半间,这还是因为皇帝是上天之子,规格要逊让上天一筹,否则不加节制,还不知要建多少呢。传说固然不等于科学,但它也向人们透露出鳞次栉比的宫殿数量之多。这些宫殿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同时也是封建礼制的集中体现。皇帝端坐于金鸾宝殿上,大臣依品秩顺序站立在广场上,无数的石阶既是君臣衔接的通路,也是二者隔阂的界标。眼前纷纷缭绕的香烟,耳畔阵阵响起的韶乐,将皇帝的威严与大臣的卑微,烘托得淋漓尽致。除建筑外,故宫还是中国古代文物收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书画、陶瓷、钟表、玉器、漆器、金石、文献典籍、宗教造像、珍宝、宫廷日用与陈设品等数量众多,制作精美。故宫专门设立书画、陶瓷、钟表、玉器、漆器、青铜、珍宝等陈列馆,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驻足于此,流连忘返。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自己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处房屋,都和当时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究竟有多少阴谋陷阱?金鸾宝座的魔咒,又引来多少血雨腥风?梵华楼帝王打坐参禅,修道还是忏悔?珍妃井后妃沉冤难雪,家事还是国事?我们将打开故宫这扇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大门,将大家导引其中,作浮光掠影式的介绍。
1.为什么选择北京为都城
在明朝迁都北京以前,北京就曾经是辽、金、元三朝的都城。辽、金、元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均设都于此,目的是同南方汉族政权相对峙,在军事战略上居于有利位置。明初立国,以南京为都,南京虎踞龙蟠,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建都的理想之地。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皇位由其孙朱允炆(后称建文帝)继承。建文帝采取削藩政策,削弱各地藩王的权力,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借机联合其他藩王,于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后攻陷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虽夺取了皇位,但在封建正统观念看来,他毕竟是谋逆篡位,拥戴建文帝的人始终对他心怀不满,朱棣在南京也感到不安全,加之他长期居住在北方,已不太习惯南京的气候,因此总想找机会将都城迁往他的藩邸——北平,只是担心大臣们反对才没有公开提出。但迁都计划一直都在按部就班进行,当时北平已改称北京,朱棣也经常北上巡视,出征蒙古残余势力。他住在北京的时间越来越长,北京逐渐成为明朝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时机成熟后,他命令大臣开始营建北京,营建紫禁城,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2.紫禁城是如何营建的
故宫也称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皇帝也称天子,所谓天子,就是上天之子的意思。上天居于紫微垣(《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上天之子在人间也应住在与之相应的宫殿,所以皇宫也称紫宫。皇帝居住之地又是禁地,久而久之,皇宫就被称为紫禁城了。明清紫禁城是在元大内基础上修建的,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元大内建筑格局对紫禁城的营建有借鉴参考作用,一是紫禁城部分沿用了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
紫禁城修建的准备工作始于永乐五年(1407),与营建北京城时间一致。因为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是全城营建中最重要的一环,修筑北京城自然以营建帝王宫殿为先决条件。而正式动工则始于永乐十五年(1417),到永乐十八年(1420)全部完工。这一时期营建了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清朝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两宫(乾清宫、坤宁宫)、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形成了轴心对称、前朝后寝的基本格局。永乐十九年(1421),宫殿建成不到半年,由雷击引起的火灾便将三大殿毁于一旦。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发各监局及轮班匠三万余人,操军三万六千人,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重修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嘉靖三十六年(1557)和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大殿又遭雷击,前者不仅焚毁了三殿,且殃及文楼、武楼、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午门外左右廊。后者与前者相似,只是未波及午门以外地区。紫禁城,特别是三大殿及其附属建筑的屡毁屡修,使原有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正统时期的重建工程,由于参加过永乐朝紫禁城建筑的著名工匠如蒯祥等尚在,原建筑结构与施工方法一如前朝。加之营建紫禁城的石、木、砖、瓦等建筑材料尚有存余,故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基本保持了建筑的原貌。嘉靖朝对被毁建筑的修复,采纳了严嵩的建议,总的原则是不饰铺张,减小规制。三大殿除三台旧基不变外,其余相应缩减。由于木材砍伐过量,特别粗大的木材已难寻找,有些地方只得采用中心一根、外用八瓣共成一柱的包镶法。明梁也是如此,或三辏一根,或四辏一根。楠木也被杉木替代。万历至天启年间对紫禁城的修复,采取了更为简约务实的方案。天启元年(1621)御史王大年提出了再求节俭的建议:“夫茅茨土阶,光照帝德,卑宫陋室,无间禹功。今一街石也,而费十余年之开斫,劳数万夫之推挽,孰若量减其阔厚,轻省以奏功;顶石大者,亦为量减,似于制无碍。至若花石、金砖采运费烦,铁力等木召买艰难,以别项酌抵。”这项建议除街石、顶石尺寸仍照旧例外,其余主张均被天启帝接受。
宫殿营造所需石料,主要开采于北京附近。顺义牛栏山与门头沟马鞍山青砂石、白虎涧等处的豆渣石、房山大石窝青白石、河北曲阳大理石为其主要石源。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故宫史话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