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言(一)
今天的国共两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其领导人都对中华民族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第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标准的观点来看,绝对都是好人。关于这一点,相信今天对连战或马英九有好感的大陆人都会这样想。
但是,倒退三十年,相信就不会有多少人会这样想了。那个时候,在台湾的蒋介石和在大陆的毛泽东先后去世。两岸的百姓几乎同样如丧考妣,恍如天崩地裂一般地难以接受。然而,由于受到国共两党的影响,两岸的百姓却对对岸的领袖视同仇敌,不共戴天。
这是一本旧书,也是一本新书。说它“旧”,是因为它写于1991年初,距今已经有将近十五个年头,不可谓不久。说它“新”,是因为过去了差不多十五年,这期间赶着潮流写“国共关系史”,放眼“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书出了不知凡几,还没见有一部扎扎实实地从史料出发的。因此,即使是经历了十几年被人抄来抄去的劫难,好在这只是一本具体研究和记述战时两党谈判经过的著作。它所披露的个别文献可以被人抄,但是,离开了它所整理的系统的谈判史料及其背景分析,个别文献的历史意义通常并不能得到正确的解读。何况凡这类“文抄公”多半没有研究基础,只求多快好省,即使抄来的东西,也往往是错误百出。 除本书之外,唯一一部以国共谈判史为内容的著作出版于1996年。该书的作者大段地照抄了本书的一些文献档案史料及笔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多数未注明出处。且不该删处删,不该加处加,不该并者并,还常有看不懂文字擅改语句以至于弄错者,和明明笔者已经考证辨伪,抄者却把已被辨伪者与笔者的说法拼凑在一起,弄得矛盾百出。至于因抄录时粗心而出错之处,更不时可见。更不必说那些往往打着国家重点课题或国家社科基金头衔的大部头著作,基本上千人一面,观点要不就过于陈旧,要不就太趋时髦。时间一长,情势一变,读起来不是味同嚼蜡,就是让人不知所云,甚至哭笑不得。
一本好的历史书,要能够常读常新。本书过了将近十五年,读起来应该还会让一些关心这方面历史的读者觉得有些新意,理应不会让读者有思想落伍之感,因为它到底是建立在比较扎实的史料研究的基础上,而无意为现实的某些政治目标服务。为什么笔者总是强调要做史料研究?这是因为,笔者从来认为,历史研究,贵在求真。当我们尽可能地依照事情的本来面目还原历史的时候,其实很多重要的启示也就蕴含在其中了。这比太过追求做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要来得稳妥和实在得多。
笔者的不满意,倒不是像有的大陆或台湾朋友那样,遗憾其思想性不强。本书写作时,恰值一个相对敏感的时期,笔者初涉国民党问题的研究,尚不知水深水浅,因而没有采取边叙边议的分析式写法,只是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摆事实的写法。这注定是许多读者读起来不那么解渴的原因。但这种纪实性的写法,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它没有太多的倾向性,不会让一部分读者喜欢,一部分读者不满。像国共关系这样掺杂了太多历史和感情纠葛,至今两岸读者的看法还极为对立的话题,也许把基本的文献史料发掘出来,系统地予以全面的介绍,给读者更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思考的空间,比强调笔者个人的看法,会更有价值一些。
笔者对本书的遗憾,是因为史料的问题。这本书写于十多年以前,那时笔者还没有去过台湾,甚至还没有蹲过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因此本书写的是国共谈判的历史,事实上其中利用的国民党方面的档案史料,少之又少。除了个别史料是后来加印时根据台湾出版的档案文献资料校订并加注的以外,本书绝大部分涉及国民党方面的种种谈判文件及其往来信件,差不多都是来自于中共方面保存下来的历史档案。因为这种情况,再加上十几年前笔者的写作还不够老到,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自己虽然想要尽量客观,行文却还是可能会流露出一些倾向性,即在有的事情或有的叙述上,显得并不很客观。
笔者这次承蒙出版社邀约重印,自然要对太过明显的错误和倾向性太过明显的文字加以修订。但是,笔者却并不试图在史料的平衡上乘机做一些功夫。这一方面是因为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重印之书必须基本保持原书的内容,只允许有10%至20%的修订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笔者早已接受了另写一本国共关系史的邀约,已不必再靠大力修改本书来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了。而更为重要的其实也许是,当笔者重读本书时,还是相信,保持原有的叙事方式和写法,也还有其必要性。
何以这样说呢?
本书引用的两党谈判草案、提案、谈话录以及各自开具的初步谈判条件等等,数以百件计。而直接间接利用到的各种涉及谈判问题的来往信件、电报、报告、情报及会议记录之类,更是有上千之多。这些档案回忆史料固然多为共产党方面所保存,但据笔者此后十余年来利用五六次在台湾讲学、研究的机会,遍查其党史馆、国史馆所存档案,发现其保存下来的涉及到两党谈判问题的相关文献,还不及共产党方面保存下来的百分之一。加上对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档案的查阅,情况也大致如此。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了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是国民党方面对两党谈判的问题不是颇多避讳,就是不很重视。这是因为国民党长期以来在对共产党问题上就抱有老大心态,不愿也不能把中共视为平等的谈判对手。结果每逢必须与中共接触或谈判时,或者是蒋介石秘密指派人员个别行事,不事张扬;或者虽有党政军情各单位负责人与蒋开会确定原则,指派谈判人员具体操作,也因只视之为一种策略手段,或是宣传手段,而很少做具体的文案工作。即使是幕后的指导,也鲜有留下文字的记录。再加上国共谈判多在国民党统治区,中共中央与中共谈判代表必须电报,甚或信函往还传送谈判指示和汇报谈判情况,而国民党的谈判代表只要去蒋介石官邸当面汇报和领受机宜即可。由于这种情况,共产党保存下来的谈判文献自然也就要远远多于国民党了。而这意味着,研究国共谈判的历史,要想对称地利用两方面的档案史料,根本就不可能。
其二,由于国民党方面很少保存有关两党谈判问题的档案文献,共产党方面保存下来的这些谈判档案就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在无法通过国民党方面的档案来具体了解国共两党每一次重大谈判的经过情形时,就非要借重共产党方面保存下来的这些档案史料不可。而从本书出版后这十多年国共关系史的研究状况来看,除本书所披露的这些史料 ............

书籍插图:
书籍《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 - 插图1
书籍《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