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
第一編 上古文化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時代】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西周興亡】
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第五章 軍國鬥爭之新局面【戰國始末】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第三編 秦漢之部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秦代興亡與漢室初起】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由漢武帝至王莽】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秦漢國力與對外形勢】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三國時代】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迴光返照【西晉興亡】
第十四章 長江流域之新園地【東晉南渡】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五胡十六國】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齊梁陳】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北朝】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在西晉及南朝】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在五胡及北朝】
第二十一章 宗敦思想之彌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第五編 隋唐五代部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隋室興亡及唐初】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盛運之下之政治機構【盛唐之政府組織】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
第二十五章 盛運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稅制度與兵役制度之廢弛】
第二十六章 盛運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與士人之腐化】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唐中葉以後政治社會之各方面】
第二十九章 大時代之沒落(續)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第六編 兩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慶曆熙寧之變法】
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第七編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下)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第八編 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清代乾嘉以前之學術】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清中葉以下之變亂】
第四十六章 除舊與開新【清代覆亡與民國創建】
序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引 論
一
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之國家,舉其特點有三。
一者“悠久”。
從黃帝傳說以來約得四千六百餘年。從古竹書紀年以來,約得三千七百餘年。(夏四七二,殷四九六,周武王至幽王二五七,自此以下至民國紀元二六八一。)
二者“無間斷”。
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從此始,下至民國紀元二七五二。)自魯隱西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詳。(春秋編年從此始,下至民國紀元二六三三。魯哀公卒,左傳終,中間六十五年史文稍殘缺。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資治通鑒托始,至民國紀元凡二三一四年。)
三者“詳密”。
此指史書體裁言。要別有三:一曰編年,(此本春秋。)二曰紀傳,(此稱正史,本史記。)三曰紀事本末。(此本尚書。)其他不勝備舉。(可看四庫書目史部之分類。)又中國史所包地域最廣大,所含民族分子最複雜,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評價,與其歷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則我華夏文化,與並世固當首屈一指。
然中國最近,乃為其國民最缺乏國史知識之國家。何言之?
“歷史知識”與“歷史資料”不同。我民族國家已往全部之活動,是為歷史。其經記載流傳以迄於今者,只可謂是歷史的材料,而非吾儕今日所需歷史的知識。材料累積而愈多,知識則與時以俱新。
歷史知識,隨時變遷,應與當身現代種種問題,有親切之聯絡。歷史知識,貴能鑒古而知今。
至於歷史材料,則為前人所記錄,前人不知後事,故其所記,未必一一有當于後人之所欲知。然後人欲求歷史知識,必從前人所傳史料中覓取。若蔑棄前人史料而空談史識,則所謂“史”者非史,而所謂“識”者無識,生乎今而臆古,無當于“鑒於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不識病象,何施刀藥?僅為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蠻幹強為,求其實現,鹵莽滅裂,於現狀有破壞無改進。凡對於已往歷史抱一種革命的蔑視者,此皆一切真正進步之勁敵也。惟藉過去乃可認識現在,亦惟對現在有真實之認識,乃能對現在有真實之改進。故所貴於歷史知識者,又不僅于鑒古而知今,乃將為未來精神盡其一部分孕育與嚮導之責任也。
且人類常情,必先“認識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國史大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