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微讲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什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演讲者小传
北大微讲堂产品目录
正文
同学们,晚上好!
首先我要感谢北大校团委的同学们,大家做了很多工作,为这次讲座也准备了很久。昨天是全国GRE考试时间,这两周又正值期末考试,同学们要在这么紧张的日程安排内留出2个小时来听一场课外的开放讲座,真的很不容易,但我相信大家听完这个讲座应该不会后悔。
我先作一个小测验,在座的同学们有多少是学过经济学或者是管理学,或者来自北大经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以及光华管理学院?请举个手,大概有2/5。
今天这个讲座的主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什么?”我们知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命题不是今年才提出的,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有好多年了,算得上是“胡子”工程。但是在最近几年中,特别是今年,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今年(2011年)我们国家制订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大家知道,“十二五”规划会至少决定我们国家未来五年发展的主旋律。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否认真学习过“十二五”规划,相信你们在不同场合可能研读过,或跟别人讨论过,或者听别人讨论过。我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非常简要的归纳,就是关于“十二五”规划的要点是什么?大家知道,国家发改委是负责“十二五”规划的牵头协调部门,我也曾有幸参与其医药卫生部分的研究。根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的解读,这应该是很权威的,“十二五”规划可以提炼为下面三个要点。
第一点,“十二五”规划决定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主题,即科学发展观。简单而言,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就是用科学的方式、科学的思路来确定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至于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后边再阐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什么第二点,“十二五”规划要围绕一条主线来布局、实施、调整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这个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今天讲座的主题。
第三点,“十二五”规划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民生优先。为什么要确定一个基本原则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务实的原则,因为我们实现任何目标任务都受资源有限的条件。当遇到因资源有限而不能同时实现多个目标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民生项目优先,其他项目让位,这就是我的理解。
这里我们重点就前两个方面逐一讨论,首先我讲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我想应该是指用科学作为发展的指导或哲学思想。如果稍微严谨一点问,科学发展观的准确定义是什么?科学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这似乎就不是一个想当然就能简单作答的问题。自从本世纪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以来,当国家发展的理念越来越高度认同它的同时,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和共识似乎仍然停留在非常初级的意义上。就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查查相关文献和各种讨论,事实上我们就科学本身是什么并没有展开过认真的讨论,我想这本身就有违科学的基本精神。2010年12月,在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长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老师就曾大声疾呼:“谈科学发展观这么多年了,究竟何为科学?大家都在说科学发展观,可是何为科学,很少人讨论,很少人在乎。”
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确实应该认真严肃地思考这个命题。试想,如果大家彼此对科学本身都没有共识,又如何确保科学发展观不被张冠李戴、随意滥用呢?
如果我们查证一下人类关于科学的认知,基本上有两大关于科学的思想体系。第一种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科学思想体系,指的是基于经验归纳的科学认知方式,就是在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理论指导、没有主观判断的前提下,通过试点、试验、实践,摸索、总结、提炼出关于事物规律的科学认知。这种培根意义上的科学思想,应该说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同志讲的“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种是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谈的理论演绎的科学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是基于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假设和猜想,并以此进行逻辑推断、理论演绎分析,从而形成用于指导、解释和改变现实的行动决策。简单说,就是先有一个理论体系和价值判断,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实践,当然这也不排除通过实践对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仅奠定了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基础,也提出了认真思考适应发展新阶段的科学思想体系的必要性。我们既然提出了中国要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关于什么是科学发展的研究也就必须到位。
现在我着重谈谈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如前所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是个新命题了,但“十二五”规划把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作为未来五年中国社会经济全面规划和发展的主线。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必须要明确界定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它?靠什么?
我们先从基本定义开始,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现代经济辞典》上是这样定义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这是比较一般意义上的定义。在现实社会中,关于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种类繁多的划分和说法,这里列举几种,比如:按投入要素划分,有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按增长主体划分,有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按市场供求因素划分,有内需驱动型和外需拉动型;按需求要素划分,有投资拉动型、消费推动型和出口带动型等等。分开来看,似乎都没什么问题,但又使人搞不清主次,哪个更核心和更关键。
为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我以为必须回归到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上来,才可能真正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指的什么,并且要靠什么机制安排才能进行更好、更合理的转变。我们从经济学的三大问题谈起。
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这是经济学的第一大问题。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稀缺资源及其选择的科学。为什么?因为人类几乎所有的资源基本上都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生产活动最本质的共同特征就是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从根本上又决定了选择主体的财富坐标,这至少包含了三个纬度:水平、质量、结构。
经济学提出了“生产什么”的问题,也给出了分析这个问题的经典手段: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PPC)。我们举一个例子。把整个社会各种产品和服务以两种商品来代表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北大微讲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什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