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辞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
ISBN 978-7-5325-5843-8
Ⅰ.①汉… Ⅱ.①曹… Ⅲ.①汉赋-文学研究②赋-文学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Ⅳ.①I207.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35985号
责任编辑 何许英
装帧设计 田松青
版面制作 周爱明
技术编辑 王建中
汉魏六朝辞赋
曹道衡 著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发行
(上海瑞金二路272号 邮政编码200020)
(1)网址:www.guji.com.cn
(2)E-mail:guji@guji.com.cn
发行经销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
制版印刷 浙江临安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 850×1156 1/32
印张 6.375 插页 1 字数 130,000
印数 1-5,300
版次 2011年7月第1版
2011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325-5843-8/I·2309
定价 15.00元
出版说明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初创于上世纪60年代初。陆续出版后,反响强烈,广受欢迎,多次重版。可是,好景不长,十年内乱,丛书只出版了十余种就被迫停顿。直至“噩梦”过后,出版业迎来了新生和繁荣,丛书也再次列入我社重点项目。期间,全国各地名家教授鼎力相助,或献谋献策,或主动承担撰稿任务,“大家作小书”,切实保证了整套丛书的质量。可以说,丛书的“涅槃重生”倾注了一代学者与出版人历劫不渝的社会责任感与学术坚守。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丛书先后出版达80种,好评如潮,远播海外,与其姐妹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又80种,共同被称为“哺育了一代青年古典文学爱好者的乳汁”,至今仍为古典文学爱好者,尤其是有志于高考读研的学子们案头所常备;也因此,函询电访,希望再版者,更络绎不绝。
一套丛书能历久不衰,必有诸多因素,而关键在于其设计特色与内在质量。《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知识涵盖面广,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与作品”、“文学活动和文学流派”、“诗词曲文常识”、“文学体裁概述”、“文学总集和类书简介”。前二类为经,后三类为纬。经纬交织,既纵向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轨迹,凸现了她的重点部分,更横向拓展了常规文学史著作所难以涵盖,而为治文学者必备的相关知识,如格调声律、文体特点、编集与接受的关系等等。这在当时无疑是对数十年来重道轻文倾向的一种反拨,而成为新时期文学史研究各种向度开拓的助力。丛书写法则有异于论著,力求内容充实,知识含金量高;持论正确,而又深入浅出;文风清通扼要,有似娓娓而谈。所引文献资料,凡难解的字词句,均作注释或今译。同时编校精到,装帧雅致,便携宜藏。这些应当是丛书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当前,国学基本知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之必需,为此本社决定将这套在读者心目中深深扎根的丛书再次重版,并作了部分文字修订且重新包装,让其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为普及、传承传统文化继续发挥作用。各书中有些内容明显带有当时的局限性,为存原貌,一并保留,作为一种历史的印记,或许可以引发读者更多的研读兴趣。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目 录
出版说明
第一章 赋的起源和发展
一、什么是赋?
二、赋的发展和演变
第二章 西汉辞赋
一、贾谊、枚乘和汉初辞赋
二、司马相如
三、西汉中后期赋家
四、杨雄和刘歆
第三章 东汉辞赋
一、东汉初年的辞赋家
二、班固、傅毅和其他赋家
三、张衡、王延寿和马融
四、赵壹、蔡邕和祢衡
第四章 三国辞赋
一、王粲和建安作家的辞赋
二、曹丕和曹植
三、三国后期辞赋家
第五章 两晋辞赋
一、晋初赋家
二、潘岳和陆机
三、左思及其他太康赋家
四、木华和郭璞
五、孙绰和东晋辞赋
六、陶渊明
第六章 南朝辞赋
一、颜延之、谢灵运和南朝初年辞赋
二、鲍 照
三、江 淹
四、齐及梁初辞赋
五、梁陈辞赋
第七章 北朝辞赋
一、十六国和北魏辞赋
二、颜之推和北齐辞赋
三、庾 信
结束语
第一章 赋的起源和发展
一、什么是赋?
赋这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也许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基本上是韵文,每句的字数虽无严格的限制,但一般比较整齐。这些特点似乎较近于诗。然而在不少赋中,却也有不叶韵的散句,甚至可以有议论,这些又近似于散文。古代一些研究文体的人,常常把它归入文的范畴,但也有人把它与诗文相区别,而当作另一种文体来看待。
在文学史上,赋这种文体数量不少,且曾受到历来文人的重视。但奇怪的是,过去有许多人爱读赋,甚至学作赋,而关于赋的定义和起源却往往言人人殊,并无一致的看法。
关于赋的定义,现存最早的说法见于《汉书·艺文志》,原文为:“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乃东汉班固所作,但《艺文志》的文字,多半承袭刘向
《别录》和刘歆《七略》。所以有人认为此语出于刘向
[1]
,应该是比较近乎事实的。
除了“不歌而诵谓之赋”的定义外,班固在他的《两都赋序》中还有一句话:“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现在已难考定。但既称“或曰”,总之是一位班固的前辈或同时代人。班固引这句话而冠以“或曰”,也许他自己并不见得完全赞同。这也是可能的。不过,这两句同由班固转述的话是否矛盾呢?有的研究者认为有矛盾,并认为“赋者,古诗之流也”就是后来《文心雕龙·诠赋篇》中所谓“六义附庸,蔚为大国”的根据,则恐怕未必尽然。因为“不歌而诵谓之赋”的“赋”字,本指诵诗而言。《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又同书《瞽矇》:“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郑注引郑众说:“讽诵诗,主诵诗以刺君过。”又引杜子春说:“世奠系,谓帝系、诸侯卿大夫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系,述其德行。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以戒劝人民也。”郑玄对《周礼》原文的理解虽与郑、杜二人略有出入,但他还是说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汉魏六朝辞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