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注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唐诗选注/葛兆光著.—北京:中华书局,2018.10
ISBN 978-7-101-13293-9
Ⅰ. 唐… Ⅱ. 葛… Ⅲ. 唐诗-注释 Ⅳ. I222.7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20538号
书 名
唐诗选注
著 者
葛兆光
责任编辑
马 燕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 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
版 次
2018年10月北京第1版
2018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920×1250毫米 1/32
印张11 3/8 插页4 字数270千字
印 数
1-6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3293-9
定 价
39.00元
葛兆光
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何为“中国”: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等。
刘希夷诗,《唐诗选注》虽然仅选一首,但作注释与小传时,则需要遍读包括敦煌文书中所载之全部作品。
注意本页上方的若干文字。原本《唐诗选注》有朱庆馀《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一首,其中有“孤花晚更明”句,于是,在宋诗中搜得若干相关诗句,用作以“明‘喻’花”的例子。但因为此诗后来删去,所以这些资料就未能用上。
选注唐诗的时候,抄录了很多相关诗句,以作注释。凡用红笔抹去者,都是已经用于注释的。
2008年版序
一
重新翻看和修改当年作的这本《唐诗选注》,不由得回想起十六年前在北京城西一个九平米的小房间里,摊开满床书册拣选唐诗、查阅各种资料给唐诗作注的情形。
那时候还算年轻,有精力也有体力,无论做什么都有一点儿和自己也和别人“较劲儿”的意思。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很风行,比起那些照本宣科、四平八稳、平庸有馀而个性全无的注本来,钱注宋诗实在有味道。钱先生对宋诗的深刻洞察和细心体验,写在前言、小传和注释中,那里面的敏锐、风趣和渊博,让我这样的后辈很佩服。“崔颢题诗在上头”,心知宋诗不能再花样翻新,便打算在唐诗上也这样照猫画虎地做一本。于是,借了给出版社做唐诗选注本的机会,不仅把《全唐诗》淘了一过,而且把手边可以找到的有关的诗话笔记小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歌也统统翻了个遍。
至今我手头还保存着那时看书留下的两个笔记本,上面整整齐齐地抄满了各种各样可以用来互相比照的诗句和评论,例如,在注释杜甫的“独树花发自分明”这一句时,为了说明诗人何以要用“明”来写花的艳丽和灿烂,当时就收集了李峤的“岸花明水树”、钱起的“高花映竹明”、朱庆馀的“孤花晚更明”、苏舜钦的“时有幽花一树明”、郑獬的“五月榴花照眼明”、陈后山的“水净偏明眼”、陆游的“频报园花照眼明”、朱熹的“五月榴花照眼明”等等,打算对诗歌里面用“明”字来形容“花”之灿烂的各种方式作一个注解和分疏,只是因为这一首杜诗后来并没有选入,这些材料也就被放弃了。这大概就是当年做注释的基础。经历过这样的选和注,渐渐地也就明白了前辈的广征博引,既非“炫博”,也不关“记性”,其实,那都是苦苦翻书得来的。后来,读到影印出来的钱锺书先生《宋诗纪事》的批校和读书手稿,也果然印证了我的这一体会。
我那时对古典中国诗歌的语言形式很有兴趣。过去,很多文学研究者对于古诗的解读,常常是用印象和感悟的方式,配上一些充满象征性的比喻来传达自己的体会,这种方法就好像“嚼饭与人”,使读者不是在读诗的本身,而似乎是在读那些读诗者的联想或感悟,不免就被“隔”在了诗歌之外。那个时候,一方面西方“新批评”之类的文学理论很诱人,启发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多多考虑语言学的进路,另一方面汉语诗歌创作和评论的特殊性,又让我们很想在洋理论之外,自己找一个中国诗歌批评的新路数,所以,我那时不仅写了一篇对梅祖麟和高友工那本被译作《唐诗的魅力》的书的评论,而且还花了不少心思,同时写了一本至今自以为还不错的《汉字的魔方》。这些关注语言和形式的想法,当然也融入到这本《唐诗选注》里面,于是就有了这种方式的注释和解说。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我给李白、杜甫、岑参、韩愈、白居易、李贺以及李商隐等人写的小传,看看我给王湾《次北固山下作》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杜甫《白帝城最高楼》中的“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以及钱起《裴迪南门秋夜对月》中的“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等诗句做的注释,大概就可以明白。
二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要说与唐诗的缘分,恐怕还得追溯到更早一点。
我是在一九五○年代至六○年代之间读的小学,那时的小学课本好像还不错,里面选有一些唐诗,像“日照香炉生紫烟”、“两个黄鹂鸣翠柳”、“床前明月光”什么的,都并没因为沾上阶级性、人民性一类的问题而被弃之敝箧,所以我那时读过,也背过,只不过就像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有点儿“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似的,没有特别的感受和心得。也许读古典诗歌,也需要生活经验和社会感受打底罢,经过两年凄风苦雨的“文革”,便仿佛亲身经历了历史,对“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的世事动荡,就多了一分感受,而经历着三年一千天的插队,对“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这样的心情,也添了几许体察,等到年岁渐大,读到像“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刘希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这样的诗句,居然就有了一些萧瑟的心情。在乡下插队时,请人做过一只硕大的樟木箱,那里面曾经放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书也被翻得卷了边儿。然而看归看,那毕竟不是真的与唐诗结缘,只好似无家可归、四处漫游时与唐诗的偶然邂逅,不过是和唐诗打了个照面而已。
大概是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唐诗选注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