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8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

——新时代的开端

杨照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从武将落幕到文人登台
01 我们应该持怎样的史观?
02 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的新解释
03 士商是何时合二为一的?
04 琴棋书画不只是琴棋书画
05 “五代”是五个朝代吗?
06 为什么“十国”比“五代”更长?
07 到处认爹的时代
08 一妻多夫的乱象
09 文人终于熬出了头
第二讲 古老中国开始走向近世
01 贵族制度的崩溃与人民的相对自由
02 自由带来的社会巨变
03 中国历史新的分期
04 唐宋之间的貌合神离
05 科举变得越来越重要
06 考不上科举只能去经商
07 “戏文小说”的出现和流行
08 《金瓶梅》诞生的时代意义
09 士绅代替了贵族
10 由外而内的转变
11 “近世史”的内部分期
第三讲 宋朝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01 “黄袍加身”的故事
02 “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的吗?
03 契丹入侵是有人编造的?
04 一顿饭就把兵权吃没了
05 “杯酒释兵权”仅仅是开始
06 崇文抑武的国策
07 “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
08 宰相权力的削弱
09 再没有人劝谏皇帝了
10 头脑比四肢更优越
第四讲 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01 必须遵守的“祖宗家法”
02 狄青被撤的启示
03 岳飞悲剧的背后
04 严防死守的宫禁
05 备受节制的宦官
06 待遇优厚的文人
07 科举取士的隐忧
08 新办法解决不了旧难题
09 审美趣味的大流行
10 “祖宗家法”的利与弊
第五讲 琴——自娱自乐的雅趣
01 文人身份的象征
02 你说的“琴”是什么琴?
03 古代琴谱是怎样记录的?
04 乐器可以分为哪几种?
05 唐代宫廷乐队的组织
06 唐代音乐形式的发展
07 盛唐诗人与音乐的趣事
08 近世宫廷音乐的没落
09 只给自己听的音乐
10 从文人雅趣到市井生活
11 音乐与戏剧的逐渐融合
第六讲 棋——无关胜负的游戏
01 围棋进入文人教育
02 王积薪闻棋的故事
03 围棋十诀的理论
04 刘仲甫与《棋诀》
05 宋代的围棋诗
06 围棋棋艺的品级
07 不只是好玩
08 比象棋更高级
09 启人智慧的艺术
10 文人专享的雅事
第七讲 书——贯注精神的妙笔
01 中国文字的图像性质
02 篆书到隶书的演变
03 行书和楷书的发展
04 蔡襄如何跻身“北宋四大家”?
05 法帖的大量刻印
06 临摹碑帖的弊端
07 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理论
08 狂傲不驯的米芾
09 宋徽宗与他的“瘦金体”
10 在法度中追求自由
第八讲 画——抒写个性的墨戏
01 文人画的构成
02 文人画的三个标准
03 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04 文人画的风格特征
05 文人画的美学追求
06 从“游观山水”到“书斋山水”
07 形似与神似的矛盾
08 题画诗的产生
09 文人画的核心价值
10 难窥全豹的文人画
第九讲 禅宗——见性成佛的修行
01 禅宗在中国的崛起
02 慧能与《六祖坛经》
03 禅宗传教的艰辛历程
04 佛性之前人人平等
05 不立文字的禅宗
06 禅宗的世俗化
07 破除陈规的教义
08 打倒权威的宗旨
09 棒喝调教的疯狂
10 禅宗向理学思想的转变
11 理学对禅宗思想的继承
第十讲 理学—— 生命意义的追寻
01 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02 钱穆的读书历程
03 宋明儒家的“生命之学”
04 追寻自由的理学精神
05 “华夷差异”和“教理之争”
06 宋代理学要解决的问题
07 理学的基本信念
08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
09 朱熹和陆九渊的分歧
10 理学与佛教的差异
11 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
12 宋代理学的致命缺陷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01
钱穆(宾四)先生自学出身,没有学历,没有师承,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学教书,然而他认真阅读并整理了古书中几乎所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料,写成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钱穆之所以写这样一本考据大书,很重要的刺激来自名噪一时的《古史辨》。钱穆认为,以顾颉刚为首的这群学者“疑古太过”,戴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看中国古代史料,处处寻觅伪造作假的痕迹,没有平心静气、尽量客观地做好查考比对文献的基本功夫。功夫中的功夫、基本中的基本,是弄清楚这些被他们拿来“疑古辨伪”的材料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他们不愿做、不能做,以至于许多推论必定流于意气、草率,于是钱穆便以一己之力从根做起,竟然达成将大部分史料精确排比到可以“编年”的成就。
很明显,《先秦诸子系年》的成就直接打击了《古史辨》的可信度。当时任职燕京大学,在中国学术界意气风发、引领风骚的顾颉刚读了《先秦诸子系年》,也立刻理解了钱穆的用意。他的反应是什么?他立刻推荐钱穆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还邀请钱穆为《燕京学报》写稿。中山大学钱穆没有去,倒是替《燕京学报》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钱穆说:“此文不啻特与颉刚诤议,颉刚不介意,既刊余文,又特推荐余在燕京任教。”
这是个“民国传奇”。里面牵涉那个时代学者对于知识学问的热情执着,也牵涉那个时代学者的真正风范,还牵涉那个时代学院重视学识高于重视学历的开放氛围。没有学历的钱穆在那样的环境中,单靠学问折服了潜在的论敌,得以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任教。
这个传奇还有后续。钱穆后来从燕京大学转往北大。“中国通史”是当时政府规定的大学历史系必修课,北大历史系惯常的做法,是让系里每个老师轮流排课,将自己擅长的时代或领域浓缩在几堂课中教授,用这种方式来构成“中国通史”课程。换句话说,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通史”就是由古至今不同断代的中国历史接续起来的,顶多再加上一些跨时代的专史。
可是,被派去教授“中国通史”课秦汉一段历史的钱穆,不同意这个做法。他公开对学生表达了质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师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老师要说什么,每个老师来给学生片断的知识,怎么可能让学生贯通地理解中国历史?学生被钱穆说服了,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学生认 ............

书籍插图:
书籍《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8》 - 插图1
书籍《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8》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8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