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第一章 人物观察
“终结者”李斯
拜别师门
士途还是仕途
王道还是霸道
韩非之死
“釜底抽薪”焚书令
唐玄宗:创新与守旧
祥瑞
贤主
创新
范仲淹临危受命
改革未成身先殆
庆历新政为何失败
曾国藩1870,烈士暮年
教案
交困
“一生三变”
无力回天
李鸿章1895,穷途末路
三眼花翎
破灭的外援
绝望贤良寺
“和尚”已死
梁启超1919,被抛弃的勇士
在公理的迷梦中启航
亲历议会民主
“正义人道的好梦”
“科学万能主义”的破灭
论战社会主义
被抛弃的青年楷模
“流氓”忠臣洋家将
募兵
风波
国籍
逃走
美国内战蔓延到大清
中外军事合作
宋教仁呼吸政治文明的新空气
第二章 疑案迷踪
岳飞之死的政治解读
岳飞为何遇害?
岳飞死于政治交易?
梃击案:晚明政局的一个标本
顺治皇帝出家迷雾
“顺治出家”因由之——热衷佛教借此解压
“顺治出家”因由之——董鄂妃最后一根稻草
顺治死因
雍正暴崩之谜
被吕四娘刺杀
死于丹药中毒
其他死因说
乾隆身世之谜
千里追《遗诏》
“草房诞子说”
“海宁换子说”
最接近于真相的说法
嘉庆遇刺之谜
厨役行刺嘉庆
“癸酉之变”
两次刺杀的关联
张文祥刺马案的破案思路
第三章 戒石鉴镜
明代的肃贪反腐与清官廉吏
戴着枷锁的王朝
出淤泥而不染
最有名的清官
“三字经知县”徐九思
清朝奇案:贪官谋害清官
晚清海关廉政启示录
民国反腐“肌无力”(上)
法制悄然起步
人治仍是主导
腐败玩到极致
贿选不得人心
民国反腐“肌无力”(下)
反贪机制看上去很美
大发国难财的丑恶
登峰造极的“五子登科”
介石与戒石
闻一多案:民国司法之死
群情
栽赃
还是栽赃
两个替死鬼
调查团
审判秀
崩溃
知识分子与政治的距离
第四章 旧闻新说
民初国学大师的生意经
章太炎:不懂用钱,却能挣钱
梁启超:最重要的是投资
康有为:最有钱的民国文人
亦真亦幻“大槐树”
“但不见诸史,唯详于谱牒”
族谱里的“大槐树”
“民族主义”下的大槐树
“偶然”的历史
穷京官混世之法
国士无双
土木堡之变:明王朝的转折
中国刺客文化: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个有着义士之风的年代
复仇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复仇本身
“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中国人的隐逸史
第五章 重回现场
开元,全盛之日
市舶使:一个海洋中国的兴起
从西域到南海
海外贸易网络的形成
失去的机会?
仁宣之治与仁宣之死
明朝治世:仁宣之治
仁宗、宣宗死亡疑案
一个县令的1635
备战
守城
迎官军
抓土贼
尾声
袁宏道:一个晚明士人的生活转轨
一个苦闷的县令
随性交游
寄情声色
矛盾中的雅致生活
老鼠:压垮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老鼠‘消灭’了明朝”
战争与病菌
人与鼠:战争与和平
一场关于鲸吞的谈判
交换敕书
停战条件
刺杀
停战
议和
通牒
签约
1912年2月12日:辞位日
1911年10月30日 动摇
1911年12月6日 瓦解
1912年2月12日 辞位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作者:《看历史》杂志
出版方:群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1日
ISBN:978780256904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第一章 人物观察
“终结者”李斯
李斯师从于儒学大师荀子,却一步一步走向了法家的道路;他亲手杀害了同门师兄韩非,却又成了韩非思想最忠实的信徒;而他提出的“焚书”之议,则直接终结了儒家乃至诸子百家生存的土壤。
拜别师门
公元前247年,已经而立之年的李斯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老师到秦国去。
临走那天,老师荀子问李斯:“你为什么要到秦国去呢?”李斯回答说:“现在各国都在争雄,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
李斯的回答很干脆,毫不掩饰自己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对于秦国,荀子并不陌生。十九年前,同样是经不住强秦的吸引,荀子一扫“儒者不入秦”的传统,主动跑到秦国游学。在秦国,荀子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上了。当他提出以儒家之“王道”补秦国“霸道”之不足时,秦昭王嘴上连连称善,却始终不肯用荀子。
与19年前不同的是,儒生西入咸阳不再是偶然,而各种饱学之士更是争相入秦。他们或入朝为官,或投身显贵门下,继续游学。与秦国的门庭若市相反,东方各国的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时移则事易,面对学生西入咸阳,荀子倒也不觉唐突。他甚至为此感到高兴,说不定李斯真能在秦国实现自己未竟之愿呢!然而,高兴之余,荀子又不免忧虑。一方面,秦国有不修儒道的传统,倘若李斯不善变通,难免会遭遇自己同样的命运。而另一方面,他更担心李斯太过灵活,毫无原则地曲意迎合秦国的传统。
见李斯心意已决,荀子也不强留。只是再三叮嘱,勿违为师之道。李斯遂拜别师恩,一路向西直奔咸阳。
士途还是仕途
荀子的担忧不无道理,初入秦国的李斯再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
李斯风尘仆仆赶到咸阳,正逢秦庄襄王新丧,新即位的秦王嬴政还是个十三岁的小孩子,真正掌权的是太后赵姬和相国吕不韦。
吕不韦原是商人,对治理国家并没有太多经验。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效仿战国四公子,不惜重金广揽人才。极盛时期,其门客多达三千余人。秦王年幼,尚未亲政,想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李斯只能投靠吕不韦,成为其门下的舍人。
吕不韦的相国府俨然一座稷下学宫,各种流派的学者文人汇聚一堂,或著述,或辩论,好不热闹。吕不韦倒也礼贤下士,经常光临辩论会场,聆听学者们的思想交锋。后来,吕不韦将门客们精彩的言论编撰结集成为著名的《吕氏春秋》,这是后话。李斯初入相国府,虽然只是一个身份不高的舍人,但衣食无忧,既可以参与学者间的辩论,又可以埋头做自己的学问,像老师在稷下学宫那样“不治而议论”,同样可以影响秦国的政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李斯并不甘心做一个纯粹的舍人,他选择了一条直接介入政治的道路——入仕。尽管相国府食客三千,但真正具备大师级水准的人却少得可怜。李斯受教于儒学大师荀子,其思想之深邃,论辩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