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所思-周有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第一辑 依稀杂忆常州青果巷育志小学常州中学五四运动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拉丁化运动妻子张允和“流水式”的恋爱“举杯齐眉”四姐妹连襟沈从文留学日本抗日战争从上海到四川“左倾”幼稚病美国生活和爱因斯坦聊天环游世界美国归来上海的变化文字改革委员会新陋室铭昆曲研习社宁夏五七干校“专家专家,专门在家”重游欧美家庭文化“周百科”晚年所思长寿之道第二辑 这些人现代新教育的开创者蔡元培拉丁化运动的旗手倪海曙现代地图学的开创者曾世英悼念语法学大师吕叔湘先生《中国日报》创办人刘尊棋引导一代青年的胡愈之实用语法学家张志公台湾普及国语的开创者魏建功左翼语文运动的倡导者叶籁士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瞿秋白龙虫并雕的语言学家王力跟林汉达先生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家罗常培语文现代化的先驱黎锦熙水利学大师郑权伯胆识过人的银行家章乃器革命教育家陈望道吴玉章和拉丁化运动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办人姜椿芳第三辑 文化的复兴从“胡琴”变为“国乐”说起东洋变西方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文房四宝古今谈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什么叫做现代化英语是怎样成为国际共同语的?什么叫做全球化漫说太平洋儒学的现代化走进世界学写八股文有书无斋记如何弘扬华夏文化胡适和陈独秀的分道扬镳端午节的时代意义“多极化”与“一体化”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拼盘”与“杂炒”窗外的大树风光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华夏文化的复兴“简化”与“今译”之辩江南在哪里?《现代汉字学》序言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二十世纪的来客《百岁新稿》自序终身教育、百岁自学《〈伊索〉的舞台艺术》序《朝闻道集》作者后记《拾贝集》前言残酷的自然规律
第一辑依稀杂忆
常州青果巷我的曾祖父号润之公,祖父号逢吉公,都是号,名字我都不知道。父亲名保贻,号企言。母亲徐雯。我最大的姐姐是三姐,因为大姐、二姐小时候就去世了。我的妈妈生三姐、四姐、五姐、我、九妹,共五个孩子。我父亲一个姨太太生的老七去世,又生一个八妹,这样,我的妹妹就是九妹了。我排行第六。我的曾祖父很有名,《常州府志》有记载。太平天国把我们家打光了,就穷下来了。我的曾祖父在太平天国之前就办工业,那时是手工工业。常州纺纱织布到今天还是有名。常州虽然穷,但有一个特点,没有失业的人。农民家里都有在城里做工的人,不单是种田。家里有一个曾姨太太,可能是我曾祖父的姨太太,她养一只大猫。有八九只小猫,每天晚上睡觉,要把它们的脚洗干净。猫的规矩大得很,大猫管理小猫,开饭吃东西,小猫想吃桌子上的东西,就把大猫放在桌子上,小猫一上来,大猫把小猫一打就打下去了。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赵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们三个人都搞文字改革。瞿秋白家很穷,租人家的房子住。赵元任家的房子叫八桂堂。我们家的房子叫礼和堂。我们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旧了也不能拆掉,旁边就造一座新的房子,连在一起,房子有好几进。我们住在新房子里,旧房子租给人家。我们家在运河边上,前门在路上,后门在水边。我们住在河的北面,我要过了河去上学,河上没有桥,只有由船连起来的渡桥,人在船上走过去。大船来的时候,摆渡船就分开,叫开渡,大船过去之后再合起来,人又可以走来走去。我大概从三岁开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边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祖母教我念唐诗。祖母娘家是一个大家,在女孩子时受很高的教育,那时候没有新式学校,她在妇女中是了不起的,打官司她拿起笔来能写状子,很有学问。我记得一件奇怪的事情,祖母要吃补的东西,吃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是牵着一头牛到家里来挤奶。此外,妇女挤人奶给老太太吃,她的身体特别好。我的父亲当教员,当时常州只有两个中学,一个男中,一个女中,父亲就在女中里教书。后来父亲办一个国学馆,收学生,教古文。我跟父亲很少在一起,不过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脾气还是很好的,他并不固执,那时候提倡白话文,他教古文,可是不反对白话文。我们跟着母亲到了苏州,我的父亲跟姨太太还是住常州,家庭穷了,就分裂了。我的母亲对我影响大。母亲是读老书的,没有进过新学校,她的文笔不行,我的祖母的文笔很好。祖母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是普通知识分子,她看书没有问题,可是写文章不行。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向来不生气,她常说一句古话:“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着急,着急也没有用处。她经过那么多困难,到九十六岁去世,头发黑的,耳朵不聋,眼睛也不花。抗日战争时,我们到了四川,我的父亲和姨太太避日本人到乡下。抗战没有结束,他就去世了。我听说,他去拔牙,弄得不干净,中毒,大概是这样去世的。他的姨太太也是晚一点在抗战期间去世了。上小学之前,我们家请了中文、英文、舞蹈老师,教我的姐姐们。我年纪太小,没有条件上她们的课。我就去偷看,家里买了一架风琴,一位女老师教姐姐们唱歌跳舞,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教英文,一位老先生教中文。我没有上私塾。我小时候读书读得不多,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溺爱我,说:“不要压他读书,早读书身体不好。”当时我妹妹还没有生,我的姐姐大,不跟我玩。我就到我们家的房客那里,他们的女孩子跟我差不多大,我跟她们玩,大人不让我玩,说女孩跟男孩不能一起玩。我一个人很孤独,没有玩的伴侣。后来上小学就好了,同学多得很。每年过年一定要拜祖宗,一代一代有好几个大小的厅,有画像,这种画像画得很仔细,平时收藏起来,过年才拿出来,挂上要叩头。一抗战,我们逃难,东西都没有了。打完仗,我到美国,看见宾馆里就挂着我们中国人祖宗的画像,价钱贵得不得了。常州亲戚很多,可是小时候叫的伯伯、叔叔,大名一个都不知道,后来我是一路往外跑,从常州到苏州到上海到外国。常州几十年没有回去,八十年代,常州举行一个纪念瞿秋白的学术研讨会,我去了。常州是出篦子的,《十五贯》里就是拿十五贯的钱到常州买篦子。我想买些篦子回来,结果买不到。我住在一个当时算最好的宾馆,在四层楼,外面下大雨,房子是漏的。可是常州在中国来讲,是电气化最早的城市。沪宁铁路是最早发展的地方,常州在沪宁铁路的中心,最早办了一个发电厂,发电厂的电输到整个沪宁铁路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晚年所思-周有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