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9mb。
书籍内容:

  朱元璋:用白骨堆砌理想
  一、出生卑微的朱元璋,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肯定在他的心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深藏于他的潜意识当中,终其一生都无法解开的心结。
  朱元璋祖籍沛县,与一千七百年前的汉高祖刘邦勉强可以攀上同乡。朱元璋与刘邦还
  有一样相同的地方,在中国所有创建大一统帝国的开国皇帝中,只有这两个人是彻底的平
  民出身,其他人则基本上是以豪门世族起家。这可能是刘邦对朱元璋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
  与刘邦比较起来,朱元璋的出身更加卑微。刘邦起兵前,还有一个亭长的头衔。亭长
  是始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官名。当时,在国与国之间的邻接地区设亭,置亭长,以备边事。
  秦统一六国之后,以十里为亭,设置亭长,负责管理乡村间十里方圆的治安警卫、过往人
  等,并治理民事,属于帝国最低一级的小吏。其管辖范围,可能略小于我们今天的乡镇。
  他们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常常能够影响普通百姓们的祸福荣辱。因此,至少在百姓面前,
  他们可以神气十足。
  比较起来,朱元璋则恰好是受帝国这些最基层干部管制的平头百姓。
  按照今天的概念,朱元璋的家庭成分应该是雇农,属于乡村赤贫阶级。他的祖先几经
  逃荒流浪,到他父亲一代,方才定居在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靠租佃耕种别人的土地
  为生。这个濠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公元 1328 年,即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
  朱元璋出生在这里。
  朱元璋父族一系世代务农,值得表彰的事迹不多。他的母族一系,特别是他的外祖父
  却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陈,早年曾经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张世杰麾下从军,并且参加了南
  宋与元朝铁骑最后的殊死一战―――广东新会县的崖山之战。是次大战,以南宋宰相陆秀
  夫仗剑令自己的妻子儿女跳下大海,随后,背负 6 岁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而告终。就此
  宣告南宋帝国的正式覆灭。激战之际,朱元璋的外祖父,这位陈氏老先生在血肉横飞中,
  被打落海中,在一团混乱下居然传奇般地被人救上岸,并历尽千辛万苦逃回了老家。此后,
  避居乡间,靠巫术、卖卜与看风水为生,并且一口气活到 99 岁方才谢世。
  按照时间推算,朱元璋出生时,那场大战已经过去了五十年。朱元璋童年甚至少年时,
  这位老人应该依然健在。我们可以想见,这么一位见多识广的老战士,对于少年朱元璋的
  心智影响想必不会小。
  朱元璋的母亲是陈家二姑娘,据说,此女自幼开朗大方,深得其父喜爱。于是,饱经
  沧桑的老先生教她读书识字,给她讲述历史掌故和各地风土人情。长大后,陈二娘能歌善
  舞,在乡间迎春赛会与社戏上常常大受欢迎。这些还不算重要。重要的是,生下朱元璋后,
  尽管家境千难万难,母亲还是勒着省着将他送进私塾,读了大约一年多将近两年的书。随
  后,生活实在艰难,为割草放牛、补贴家用而辍学。在母亲的教导下,朱元璋继续学完《百
  家姓》、《千字文》等发蒙读物,打下了文字根底。并且,可能正是这样的一位母亲,打开
  了他的眼界与心胸。
  公元 1344 年,即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遇大旱、蝗灾与瘟疫,半月之间,朱元
  璋的父亲、母亲、大哥与大哥的儿子先后死去。一个虽然贫穷但不无温馨的家庭,霎时变
  成人间地狱。
  当时的情形极为悲惨,朱元璋与活下来的二哥身无分文,没有棺木,没有寿衣,没有
  墓地,兄弟二人用门板抬了草席裹着的亲人,走到村外的一个山坡下时,下起霹雳暴雨,
  抬着门板的绳子断了,二人躲雨并找人借绳子。结果,回来后大吃一惊地发现,山土崩塌,
  已经将亲人埋在一个新的山包之下。当时,为了得到一块立锥之地以便埋葬亲人,他们兄
  弟二人曾经苦苦哀求一个大户,遭到断然拒绝。此时,幸亏这块山坡地属于一个积德行善
  的人家,他们才就此千恩万谢地葬下亲人。
  这段往事,对于朱元璋创巨痛深。以至于数十年后,他已经当了皇帝,然而每每触及
  此事,仍然号啕痛哭,不能自已。并且多年不许臣民为自己庆贺生日,原因是会令他想起
  父母死时的惨状。
  这一年,朱元璋 16 岁。
  不久,十里八乡之内,连树皮草根都被吃光,朱元璋走投无路,出家做了和尚。在此
  后的八年佛门生活中,至少有三年以上,他是在云游四方、托钵化缘中度过的。这种和沿
  街乞讨差不多可以等量齐观的生存方式,可能是在中国观察人间冷暖、体会世态炎凉、领
  略人类各色嘴脸的最好方式。很久以后,朱元璋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曾经万分感慨地形容
  自己:“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具体遭遇,而其饥寒交迫、身体与心灵备受煎熬的情形却可见一斑。
  倘不是身陷绝境,一般人不会走上这条道路。
  其次,走上这条道路之后,将人逼上新的绝境的概率大大增加。
  一个或许不需要怀疑的情形是,经历过这种残酷生存方式打磨的人,比较起来,更容
  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形。
  用今天的事情形容,那些为了讨回自己的工钱甚至不惜自戕的民工,大约是他们之中
  最为良善的一端;而那些于绝望之中铤而走险,充斥于当今各类传媒的犯罪报道,则告诉
  了我们另外一端的情形。这使我们比较容易理解,那些缺少人文主义情怀的城里人,为什
  么会更多地成为这些犯罪的牺牲。
  由上述种种回到朱元璋身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肯定在他心
  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深藏于他的潜意识当中、终其一生都无法解开
  的心结。这是一个不能碰的死结。它不停地释放着巨大而可怕的能量。至高无上的皇权与
  帝国政治制度,则使这种能量变得无法阻挡,一路横扫过去,邪恶而且畅通无阻,令一切
  触及者必遭塌天大祸。
  这可能是我们理解这位大明帝国开国皇帝诸多行为的背景与心理基础之一。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一再有机会看到,太多的帝国施政与此相关,太多的人为此
  稀里糊涂地丢掉了性命。 (一)
  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读书人给朱元璋的忠告。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