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之地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9mb。
书籍内容:

第一部分:阅尽七百年沧桑第1节:卢沟桥(图)1

  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多数是“逐水草而居”,流动迁徙,居无定所的。因此,期望这些游牧民族在建筑文化上有长足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崛起于松花江上的女真族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城塞部落民族,一种有领土意识且居有定所的半游牧半农业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修过长城的少数民族,就是女真族。女真族跟北京城的渊源很深,公元1153年,完颜亮正式把金的都城从东北的会宁府迁到燕京,改名金中都,从此北京开始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这个城塞部落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城市建筑上是卓有建树的。金中都的宫殿极其豪华,承袭了北宋崇尚奢丽纤巧的风格。金世宗在中都东北郊浚湖垒山修建的大宁宫行宫区,吸引了元世祖忽必烈,使这位纵横欧亚的马上皇帝为之心动,在版图辽阔的统治区域内,选中了金中都作为大元的首都,从此,奠定了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个统一的大帝国的政治中心的地位。设想,如果女真族不是一个善于学习而且乐于建筑的民族,如果金世宗没有在今天的北海一带兴建行宫,忽必烈于何时何地定都建元就很难说了,中国历史也可能是另一种写法了。  金的建筑历经战乱,在北京已经基本上看不着了。只有一座石头造成的大桥供人凭吊。这座石头桥名气之大,居然在宫殿、苑囿、园林、塔寺、府第林立的北京,挤进了“燕京八景”的行列。它就是曾在元朝供职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的“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卢沟桥。

第一部分:阅尽七百年沧桑第1节:卢沟桥(图)2

  从北京西北流向东南的卢沟河(即今永定河),又称桑干河,源出于山西,流经北京后奔泻东南入海。自古以来,这条俗称“小黄河”的卢沟河,每到夏秋之际,山洪暴发,河水从它的发源地海拔千余米的雁北高原滚滚东下,到了北京地区形成了奔腾澎湃、一泻千里之势,而当时地处北京西南的卢沟渡口,是华北大平原通往蒙古高原以及东北各地的必经之路。在金以前,这条运输通道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遇大水根本无法通行。据《金史・河渠志》载: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卢沟河大水漫泱,“决于显通寨”,于是皇帝诏征大都附近三百里内的民夫进行堵塞,但未绝后患。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金世宗认识到卢沟河是“使、旅往来之要津”,于是下令修建石桥,但尚未动工,世宗亡。章宗继位后,继承世宗遗命,用三年时间,在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这座石桥。它是一座11孔的联拱石桥,全长266.5米,宽9.3米,是华北地区最长的石拱桥。卢沟桥建成后,成了京师西南的门户,往来的士官商旅从这里经过,卢沟桥畔,旅舍鳞次,驿通四海,行人车马,如纷如织。  卢沟桥最有名的是桥栏望柱上的石狮子。北京有句俗话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此是老百姓极言其多,很有点引以为荣的意思。其实还是数得清的,总数是485只,同桥东宛平县城墙的垛口,以及东西两个城门的门钉数目完全相等,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一定寓含着某种意义。  石狮子的多少是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桥梁工程师和水利学家更感兴趣的是卢沟桥的桥墩。桥墩的形状犹如一只平面的船,迎水的一面,砌成很长的分水尖,它的作用是分开水势,减少流水对它的冲力。每个桥墩的尖端还有一根三角铁柱,深插在河底,老百姓呼之为“斩龙剑”。所谓“龙”,就是洪水,洪水冲到桥墩前,首先碰到的不是石桥墩而是铁三角,它把洪水劈成两半,分流向两侧的桥涵洞。尤其是春天冰凌冲桥墩时,铁三角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劈冰斩浪,抗击“恶龙”,锈了还可以随时更换,就像给迎水的桥墩戴上了铁盔铁甲。卢沟桥的11个拱券砌筑方法与一般桥梁不同,采用纵联式,把整个拱券联结成一体;同时还在桥墩和拱券的各部分,用腰铁和铁件把石块联结起来,增加了砌石之间的拉联力量,使桥分外坚固。卢沟桥的主体屹立了八百多年,经受住河水的轮番冲击而巍然不动,充分显现了金代精湛的桥梁工程技术。

第一部分:阅尽七百年沧桑第1节:卢沟桥(图)3

  “卢沟晓月”从金代开始就是“燕京八景”之一,成为诗人吟咏的一个主题。远山、近水、晓月、古桥融为一体形成了“卢沟晓月”的意境:晨曦初启,天幕一片湛蓝。卢沟桥望柱上蹲踞的485只石狮的剪影镂刻在天幕上。远处传来几声村鸡的啼叫,启明星升起在天空,半轮残月正好高悬桥头。赶早的人们送着月亮,迎着晨光,踏着早霜,在这阴阳交割、昼夜交替的时辰开始一天的生计。进出京师南往北来的征车响着铃铎急急地从桥上驰过,赶他们的远路去了。一二闲人,特为此景戴月而来,此时此刻,悠哉游哉,寻诗觅句,把栏杆拍遍。俯望卢沟,但见晓光残月,照得浑河如练,远眺西山,疏星淡月之下,平郊淡霭,断岸微光,群山如黛,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  就在这八百年风景如画的地方,1937年7月7日,驻扎在永定河西岸的日本军队发动了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从桥西进攻桥东的中国守军。中国守军奋起反击,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烽火。

第一部分:阅尽七百年沧桑第2节:观象台(图)1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社会,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从对星辰出没、日月运行的观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这些需要密切相关的年、月、日等时间长度的概念,进而产生了初始的历法系统。由于占卜活动的需要,人们对天象变化,尤其是异常天象的出现,极为关注,这也刺激了人们对天象观测的重视,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天象记录的传统。  据传说,在颛顼帝时代,已设立“火正”专司对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进行观测,以黄昏时分大火星正好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时,作为一年的开始,亦即这一年春天的来临。由此不难推得一年的长度。这是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早期形态。据研究,这大约是公元前2400年的事。  又据《尚书・尧典》记载,在尧帝时,即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为一年四季的标准。据推算,这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实际天象。  由上述记载,我们还可以推知,当时已有原始圭表的出现,也就是说,其时已应用了测量时间的器具。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原始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神明之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