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评判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3mb。
书籍内容:
相关书评谁能说自己读懂了温州
作者:董芳芳,发表于2005年06月09日 《深圳商报》
格林斯潘说:“如果谁说听懂了我的话,那必是误解了我的原意。”有人把这句幽默套用在至今仍是谜一样的温州身上:如果谁说自己读懂了温州,那必是误解了温州的原意。
温州给人们摆出的种种谜题,引来各式各样的解读、纷纷嚷嚷的探讨和持续多年的争论,至今仍未得出全部的答案。每提起“温州”两字时人们总发出的那一声感叹,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情?是可憎,可怕,可爱,可敬,亦或是兼而有之?
由三位温州本土人士所著的《温州评判》并没有给出什么标新立异的答案,也没有阐发多少骇人听闻的理论,而是用新闻人的笔触记录了温州人的奋斗历程,以冷静平和的视角走进了温州城乡的深处,从一次次细微的脉动解析温州发展的奥秘,通过来自内部的观察与体验揭开了温州从可憎、可怕再到可爱、可敬的沧桑卷轴,为解答温州之谜提供了许多来自一线的事实依据。
谁能说自己读懂了温州?温州方言难懂,说起来像在说外语,听起来像是听天书。要了解温州,若不懂点温州话,可能就得吃点亏。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的一次战争中,各处在敌人前后方的两个连,要用对讲机确认突袭时间,可每次的联络暗号都被敌人破译,最后,两名温州战士用方言联络,敌人绞尽脑汁也没搞懂,以致大败。即便是把温州话翻成普通话,往往也会令人大惑不解,“拖鞋”说成“鞋拖”,“咸菜”说成“菜咸”,“热闹”说成“闹热”。而且,温州话里还分很多种方言,一个村一种话,走上几里路,就又完全听不懂人家说什么了。
温州的人也难懂,特定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造就了温州人独特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宋代温州就早已商名远扬,在宋朝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永嘉学派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并举”,反对“无商不奸”、“见利忘义”。至今,温州人也一直是在仗义、豪迈同时又精细地打着生意算盘。三面环山让温州人有了山人的耿直、勤劳和朴实,一面靠海又让温州人有了渔者的纤细、大胆和精明。温州人会搞出很多“怪”事:温州人的“炒房团”,炒得各大城市心神不宁;温州人还把村子落到别处,“温州村”到处都是,北京、上海、沈阳、新疆,连遥远的欧洲都有……家族企业可以说是温州最大一“怪”,一家企业里,父亲是董事长,母亲是办公室主任,大女儿是总经理,儿子是副总经理,二女儿是财务经理,二女婿是销售经理,大姨是办公室总务,外甥是采购主管。类似这样的企业在温州比比皆是。不管外界如何争论,家族仍是温州企业的支柱,仍在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灵活性占领着企业的管理核心,带领着温州人走向富裕。
温州模式更难懂,关于温州模式前途的争论,费尽了理论家的笔墨。80年代初,温州苍南县的金乡、钱库、宜山这些小镇的街巷充满着火热的生产奇景,“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后来,经济学家管这种温州乡镇农村家庭工业的致富新路叫做“温州模式”,接着,关于温州经济的各种问题,包括其中的弊病都被纳入了“温州模式”。于是,本来只关乎于农村家庭致富方式的问题引来了各种评论,而且说香的能说到天花乱坠,说臭的能说到臭气熏天。为了脱贫致富被“逼”出来的温州人,没想到自己竟成了温州模式的一分子,没想到自己竟被同时“神化”和“妖魔化”。
《温州评判》说,温州欢迎研究,所以三位作者力图还原温州的真实,让人们拨开团团争论的迷雾,到里面去看一眼;《温州评判》说,温州可以批判,温州也存在许多如其他城市一样的问题,但不能把批判等同于否定,所以三位作者挖掘出温州被人误解、忽视和冷落的地方,借“批判”为“批判”正名,不让它成为一个可怕之词;《温州评判》说,温州很难读懂,所以三位作者用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串起洞察温州的线索,最大限度展现真实的温州。
相关书评重新誊写的草稿――出版缘起
温州是什么?
对于这个谜一样的地方,任何方式的评判都异乎艰难。
多少年来,各样的言语构成了误读温州的两端:“神化” 和“妖魔化”。神化者以为温州人有点石成金之妙,自然是要失望;妖魔化者以为温州人是毒蛇猛兽,无端起惧怕。
一个炒房团,誉之者以为是顺资本意志而动的明智之举,激活了当地的市场神经;毁之者讥之为市场经济的蝗虫,乱了一方的安宁,须先拿下而后快。
一个温州鞋遭扣俄罗斯,同情的摇旗呐喊,痛斥俄警方之黑,呼吁通过官方民间手段讨说法;厌恶者不屑一顾,谁叫你温州鞋灰色通关?自用自受,活该!
还有,就是“金钱化”。只要是温州人,不管高低肥瘦,一律视为大好佬,叫我等工薪阶层顿生愧对温州“盛名”之感。像是互为参证之用,大小书店的显眼处,总有几册温州人赚钱的所谓秘笈!
这是温州的真实吗?我们多少感到有些惊奇。
特别是一个“温州模式”,25年来,真个争不断,议还乱。温州是一面中国改革的旗帜。温州何尝不是一面有争论的旗帜?从二十世纪一直争论到二十一世纪。自从温州在改革中出了名,温州也就是非不断,争论不断。是非的焦点,争论的焦点,不是别的什么,就是温州模式。从姓资姓社之争到姓公姓私之争,从资本外流外扩之争到模式生死存亡之争,温州,被贴了一层层黑白迥异的标签,直让谁也弄不清姓甚名谁。
所有的争论者是否都走进了温州的深处?我们常常这样发问。
多年来,我们几乎可以天天看到外界对温州单一的非此即彼的判断!各式的行文里,隐隐透出这种判断固化的危险。
还原一个真实的温州,成了我们一个最初的冲动。不知是何来的勇气,我们居然毫不理会力有不逮的忧虑,自信地认为,久在新闻一行,勾画变化的图景,解构细微的脉动,是最为平常的份内事,来自一线最原始的记录、观察与体验定能使这一愿望成为现实。特别是主要作者、原温州晚报总编辑胡方松,曾长期从事温州农村的改革与市委相关文件的起草,见证了温州模式的风风雨雨,对历次温州争论的内幕了然于胸。一直来,与当时的市委多位决策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温州评判 - (TXT全文下载)